第一节 人口概况
第三章 人口、民族
第一节 人口概况
农场地区上溯到何年代即有居民,现已无法考查。几年来,经向场内外知情群众采访,
较可靠的情况是距今约六十年前始有人烟。五十年前,有的地方已形成小屯,如现在的七队
附近,约五十年前,有李津围子,全村有六、七十人,多为地主李津之家族及长工、佃户。
村中有房舍、马厩、粮囤,并修筑炮楼(守护岗楼)。李津并曾在村内开设油坊,经营
粮油,又如现十三队附近有方家大院,为地主方氏所建,其家族及长工、佣人共五,六十人,
村中有房舍、围墙,山头上亦有炮楼。方家的佃户大多住在现十四队附近的老脖袋岗,有十
余户,三、四十人,其他如现二队,三队的附近的东葫芦头沟、西葫芦头沟、大板车沟、炮
手营。现六队附近的三道穷棒岗(今名宝山),现五队及场部附近的东保卫、王哑叭店,在
解放前的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期,也有零散的居民房舍,各处有居民七、八十名。数十
名不等,多以开垦小块土地种植粮豆为生,也有靠打猎或采集山货、药材谋生的。由于当时
土匪流窜骚扰和国民党军队、日伪军队的横行霸道,残酷压榨,居民难以生活下去,纷纷弃
舍迁逃。四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我东北抗日联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这一地区进行革命
活动,将残害人民的地主势力逐步消灭。李津围子、方家大院等地主庄园亦相继瓦解,故在
本场建场时,此地区实为荒无人烟之处,1974年8 月集贤县人民政府生产部组织了140 余人
到四方台地区开荒定点,此后又陆续增加人员扩大生产,才使本场地区逐渐繁荣。至1984年
12月人口已增至4439户,19855 人(其中男9615人、女940 人)。连同住场客户及集体户,
人口已超过19100 人。
场区居民绝大部分来自关内,一部分来自辽宁、吉林、内蒙古自治区,本省籍甚少。关
内籍的居民中,以山东省居多,其他有河北、河南、四川、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
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省(区)及北京、上海、天津
等市,本省籍的居民则以集贤、富锦、宝清等县的较多,也有从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
双鸭山等市及合江、松花江地区其他市县迁入的。
居民来场的情况大约有以下几种;1 、建场初期由集贤县人民政府动员来开荒种地、兴
办农场的。他们多数为附近各县农民,一部分为县属机构中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也有极少数
的无业游民。甚至有逃避土改斗争的地、富分子和为地、富办事的分子。后两种人随着农场
日趋正规化逐渐自动离去,或在以后的政治运动中被清除。
2 、集体迁移到场的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有省内各县来的(如迁入瓮泉的集贤县和宝清
县农民),有从外省迁入的(如迁至二合的山东嘉祥县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他们成为场区
内最早的基本居民的一部分。
3 ,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官兵。他们之中有铁道兵战士、洛阳步兵学校的干部和学
员,预备第四师的官兵,空军武汉防空学校的干部和学员。他们大部分是1958年3 月份至4
月份由西南地区和中南地区转业开发北大荒的,也有后来陆续转业和复员来场参加农业建设
的。这批同志有一部分后来集体调到其他地区(如甘肃兰州市,本省齐齐哈尔市、大庆市),
也有个别调到其他市县的,还有一部分同志因军队建设的需要又调回原部队的。留下来的同
志长期奋战在北大荒,为屯垦戊边事业贡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巨大的力量。
4 、各城市的支边青年。包括五十年代的大批哈尔滨青年、佳木斯青年、山东青年,六
十年代末期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城市的大批知识青年。这些
同志曾为传播和提高本场的文化知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六十年代末期进场的知识青年在
七十年代末期大批返城,只有少部分同志与当地青年结合成家,扎根在农场。
5 、分配到场的大专、中专毕业生、技术人员。这部分同志为数不多,但能踏踏实实与
场内干部、工人打成一片,为办好社会主义国营农场辛劳地工作。
6 、自动来场投亲靠友支援边疆建设的人们。这些同志已分布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
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农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风俗习惯不一,性格、越历各异,但都能紧密团结,融洽无间,
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导下,共同努力,为把广阔的祖国北部边疆建设成为富饶美丽的塞上江南
而竭力奋斗,这是十分可贵和可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