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共青团 一、青年团组织机构沿革
1951年初,农场就开始有从外单位调入的青年团员到场部工作(此时团组织称“中国新
民主主义青年团”)。但农场当时尚未成立团支部,只由党支部中的一名支委负责团的工作,
直至1952年9 月5 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国营集贤机械农场支部才正式成立,由农场工
会干事高立波担任支部书记。刀昱协助搞团的工作。团支部委员会除书记外,还设组织委员、
宣传委员(兼学习委员)、文体委员和劳动委员。场部有团员20多名,基层单位无团员。
1953年至1954年,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青年工人增多,团员人数也逐渐增加。至 1954
年春季,已有团员50多名,4 个生产队先后成立了团支部,连同机关支部共5 个支部。1954
年5 月4 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国营集贤农场总支委员会成立,常战友任总支书记。1956
年5 月,农场改名为国营集贤农场,青年团组织由总支委员会改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集贤
农场委员会”,常战友担任团委书记。
1956年9 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 月25日,农场的团
组织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集贤农场委员会”,1957年10月,团委改组,由孙朋担任
书记。1960年10月,罗兴毅接任书记,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场内各部门的领导干部都
“靠边站”,青年团的工作只由于事山广道临时主持。1967年“造反组织”夺取农场党、政、
财、文大权,团的活动也停止。
1969年4 月22日,集贤农场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二十九团后,青年工作由团
政治处领导,在组织股内设一名青年干事负责全团青年团工作,邢伯光、温秀林先后担任青
年干事。1977年2 月。二十九团改名为双鸭山农场后,成立共青团双鸭山农场委员会,由范
庆荣担任团委书记,后又先后由王文海、周庆富继任。1984年8 月王庆宁任团委副书记主持
团委工作,1987年7 月陈东华接任团委副书记。25年来,团组织机构日益扩大,至1987年全
场有团委5 个(包括基层团委4 个),团支部82个。
双鸭山农场青年团组织机构沿革表
团组织发展状况统计表
二、全场共青团组织状况
农场共青团组织分三级;场团委、基层团委、团支部。1987年全场有基层团委4 个,团
支部82个。有团员2256名。职业高中、场直中学、煤矿和工程公司设有基层团委。
场团委设团委书记(或副书记)一人、干事二人(分管组织、宣传和少先队工作),基
层团委除场直中学、职业高中团委设专职的书记以外,其他团委书记均为兼职。各基层生产
单位团支部书记全部为兼职。
全场团组织机构及团员人数统计表(1986)
三、共青团的各项活动
农场共青团的活动既要围绕全国的中心工作,又要适合农垦系统
的特点和本场的实际情况。五十年代,农场团组织由双鸭山市团委领导,各项活动按照市团
委计划进行,并配合农场生产开展活动。所以除日常组织工作之外,在各个农忙季节还组织
生产突击队,如组织夏锄突击队、麦收突击队、水利突击队,开展争当“飞刀手”、“突击
手”活动,争当标兵和劳模,争当青年突击手活动等。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即当
时的“大跃进”时期,团委开办工厂和服务社,如现在农场的被服厂、照相馆等就是在当时
团组织开办的被服厂和照相馆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在这一时期。团组织还开展了读书活动,
“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尤其是六十年代开展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即“学雷
锋”活动)变深入广泛颇见成效。可惜当时一些记录,不幸在“文革”中焚毁或失落。“文
革”时期,共青团的一切活动均被迫停止。
1976年10月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的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团的工
作日益加强,团的活动丰富多采,如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学雷锋、树新风”、
“学英雄、树理想、建功业”、“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采集树种支援甘肃”、“振兴
中华读好书”等活动。
1 、学雷锋树新风从1983年至1987年,全场青少年陆续组织了“学雷锋”小组316 个,
口号是“学雷锋、树新风、送温暖,扶贫困”,在校园内外开展公益活动和扶贫活动,从1985
至1987年做好事12000 余件,为灾区儿童捐款5400多元,出现了象桑爱芝等长期敬老扶困的
先进人物和一批长期进行公益活动的先进集体。
2 、学英雄、树理想、建功业 1985 年至1986年开展了向老山英雄学习活动,号召全体
青少年“学英雄、树理想、建功业”,各团支部组织收听,收看老山英雄团报告录音、录像
370 多场(次),青少年写出学习体会2300多篇,给老山指战员写慰问信1240多封,造纸厂
56名团员给老山英雄寄去毛巾60多条、三队80名团员亲手制作鞋垫150 副寄往老山前线以表
敬意,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青少年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3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1985 年3 月底至5 月,团委组织全场青少年开展大规模的植树
造林活动,共营建绿化工程21处有土万多青少年参加活动,植树63万余株、同年4 月20日,
团委组织场部及附近地区的28个单位3100多青少年营造青少年“希望林”,红兴隆管理局党
委书记、团委书记、总局团委书记、双鸭山市团委书记及红管局24个场、处级单位团委书记
莅临现场,当天造林275 亩,植树12300 余株,绿化了一座荒山。当场宣布了每年4 月20日
为农场青少年植树日1986年场团委被省绿化委员会、团省委等了个部门授予“绿化祖国突击
队”光荣称号。
4 、采种支甘自1983年团中央提出“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建设”的号召后,农场连
续3 年开展大规模的“采种支甘”活动,有36200 多人次上山采集树种,累计2 万多斤、袋
袋发往兰洲,加倍完成了指标,连年受到省团委的通令嘉奖。
5 、振兴中华读好书团委号召青少年为振兴中华读好书,除完成学习争取优良成绩外,
在课余和业余时间多读有益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并为大家
推荐了《把一切献给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雷锋的故事》和《十万个
为什么》等书,各学校和连队场建立和改善了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和青年工人树立了爱读
书的好风气。
为适应青年特点,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团委还开展了“爱我中华、振兴垦区、建设家乡”
报告会、弘扬北大荒精神演讲会,“文明礼貌百日竞赛”、“青年百科知识大奖赛”、“青
年之声”音乐会、“青年迎春联谊会”、“青年交谊舞会”、“青年排球赛”等,1983年至
1986年党中央有关农村政策几个“一号文件”传达后,团委号召生产单位的团员、青年大搞
经济责任承包,广开门路、勤劳致富,团组织并加强了对集体单位的青年和待业青年的教育。
在大集体单位成立了团的基层组织,使广大团员、青年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在实
现“四化”建设两个文明的劳动和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少先队工作
团委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少先队工作,设专人负责,各校均配齐大队、中队辅导员,少先
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祖国颂”、“我爱家乡”、“我的理想”、
“在星星火炬下成长”、“走雷锋道路,做雷锋式好少年”等主题队会,主办“春令营”、“冬
令营”、“故事会”、“一日游”、“风筝赛”、“文艺汇演”等。少先队坚持长期的学雷锋
活动,每年三月份,各校都组织队员和少年走上街头,到广场、火车站、客运站、军烈属和五
保户家中做好事,送温暖,平时各个学雷锋小组也经常进行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场直小学少先队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场前列。这个少先队共有18个中队72个小队, 639
名队员,自1978年独立建校以来即注意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建立了标准化少先队活动室60
平方米,每学期均订有切实可行的队活计划,大队结合团委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四有五
爱”为主题,以贯彻“团结、勤奋、诚实、文明、活泼”十字校风为内容积极开展中、小队
活动,如举行“妈妈爱我、我爱妈妈”、“队员知识知多少”、“展开理想的翅膀飞翔”、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闪光的小学生活”主题队活和“演讲会”、“故事会”、
“风筝赛”、“跳绳比赛”、“唱歌比赛”等学习和文体活动,该大队工作坚持经常、扎实、
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受到红兴隆管局团委、管局教育处的好评。1982年6 月24日,管
局团委、局教处组织各农场团委书记、重点校少先队辅导员共 100余人在场直小学召开了少
先队工作现场会。
1987年10月,场团委又在那里召开了少先队工作经验交流会,主题中队活动现场观摩会,
50余名辅导员参加了会议,对推动农场少先队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7年全场共有12个少先队大队,163 个中队4961名少先队员和155 名专职和兼职辅导
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