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八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为了响应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知识青年要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到农场,参加边疆建设工作。
自1967年冬季到1970年春季,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城市的知
识青年共12批3000余人陆续到场。在此期间还有大连、齐齐哈尔、鹤岗、鸡西等城市的一部
分知识青年,通过各种渠道零星到场。1967年4 月,农场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十九团后,
这些青年均成为兵团战士。

据统计,哈尔滨青年人数量多,共1140人,具体情况见附表。
知识青年安排情况(1974年12月)



城市知青到场情况



到农场参加生产建设的各城市知识青年,主要来自下列学校:

北 京 市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第三中学

外国语言学校 安德路中学

第十女子中校

天 津 市

铁路中学 第三十中学

第二中学 第三十三中学

第二十四中学
第三十九中学
上 海 市

文建中学 求实中学

女子中学 文汇中学

南市中学 松江县第二中学
哈 尔 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女子中学

第三中学 第二十六中学

第七中学 第二十七中学

第十三中学 第三十一中学

第十九中学 第三十七中学

工读学校
第四十一中学
佳木斯市

第二中学
第十中学
双鸭山市

第一中学
第五中学
第四中学

城市知识青年中。有一部分是高级干部或知名人士的后代,如朱德委员长的外孙、农业
部郝副部长的女儿,解放军总后勤部刘副部长的儿子、工人日报社孙社长的女儿、电影导演
赵明、颜一渊等人的女儿,还有驻外使馆参赞,解放军师级领导,大学讲师等的子女。但大
部分是一般干部、职员和工人的子女,他们刚来时,对农场生活很不习惯,也缺乏农业生产
知识,不会干农活。经过组织和广大职工的教育和帮助。他们逐渐在生活上适应了,掌握了
一般生产知识和技能。后来,有些人成了生产骨干(班、排长),有的被安排在机关、学校、
医院等单位工作。有220 人入了党(其中北京青年26人、天津青年61人、上海青年65人、哈
尔滨青年56人、佳木斯青年10人、鹤岗青年2 人)、有 1427 人入团,有43人被正式任命为
副连长以上干部(其中北京青年5 人、天津青年l7人、上海青年12人、哈尔滨青年9 人),
有20余人进入大专院校学习。

1977年秋天,城市青年开始办理返城手续‘起初是办理“病退”(即因病不适宜于北大
荒生活,请求返城),“特困”(即家庭有特殊困难,请求返城)手续,后来办理“接班”

手续(即青年的父母退休,由青年接替上班)。至1978年形成返城高潮,1979年年底基
本办理完毕。现尚有少部分青年留在农场,他们已成为农场建设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