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形势

第十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形势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地揭批林彪、“四
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结束,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农场为
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搞好全场工作的重点转移,场党委办了基层单位行政
领导和党支部书记学习班,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
问题的决议(草案)》等文件,提高了对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搞好转移
的责任感和迫切感进一步清算了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各项经济政策逐步得到了
落实。因而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

1979年3 月,农场又召开了政工会议,并办了3 期学习班,采取了学习与辅导相结合,
大会与小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讨与总结经验教训相结合的办法,围绕真理的标
准,目前我国的阶级状况及社会的主要矛盾等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并结合农场的实际情况,
讨论了发展农场经济向“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生产经营方针及实
施办法。通过学习,端正了思想路线,分清了是非,明确了方向,为集中思想,集中力量,
发展生产,建设农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场党委又组织党员学习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党性,纠正党内存在
着的不良风气,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
密切党群关系,并从端正党风开始,进而端正社会风气,使农场面貌彻底改观。

在经济建设方面,农场根据地理位置适当,交通方便,资源丰富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因
地制宜,全面规划,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加强对林区的开发,并建立了3 个林场和一个
林业站以利于加强育林和护林工作,重新成立了畜牧科,加强对畜牧队及兽医站的领导,使
之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成立了多种经营办公室,大搞多种经济,发展副业生产,并且大力
扶持集体所有制单位,安置了大批的待业青年,使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同时得到发展。

对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了调整和充实,使“文化大革命”中陷于瘫痪的这些
机构,又能生气勃勃地发挥职能作用。使民主生活得到加强,职工生活福利得到改善;调整
和充实了公安、政法部门,重新成立了法庭,使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居民生活更为安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也更加重视。
采用场内自办培训班及选送人员到外地,包括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地代培的方法,培
养了几批教师和医务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以改进教育工作和医疗工
作,对文教,卫生,科技方面有革新创造的,均给予奖励,对全场文化技术低的干部、职工
进行了“双补”(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成立了职工教育办公室,专门管理这项工作,有
300 多名职工通过了初中文化补习考试,取得了合格证,自学风气正在场内形成。从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农场的形势有了明显的,可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