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发展概况 一、自然条件:
农场地势西高东低,七星河流经东南,扁石河贯穿东西。
全场总面积50万亩,其中耕地近20余万亩,林地20万亩。地号有128 个,70%的地号分
布在漫岗,丘陵地上,土壤类型:岗地白浆土占20%左右,其余为岗地薄层黑土和草甸土,
土壤PH为6 —6.5.年平均降水量为600 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2.3 ℃,最高气温35.2℃,最
低气温一 38.2 ℃。无霜期120 天左右,早霜9 月20日左右,晚霜5 月20日左右,年降,水
集中在 7、8 、9 三个月。
气温属于北温带的山间冷凉气候,属第二积温带。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一
般都能正常生长成熟。
二、经营方针:
随着国家形势的变革,双鸭山农场的经营方针也几经改变,先后经历了“大开荒”、“以
饲料为纲,农牧并举,保证粮食、种子饲料自给”、“以粮为纲”到“多种经营”。1961年之
前,农场处于不讲科学,广种薄收时期,比如1960年在荒甸子里大量撒播水稻,播种面积达12.7%,
结果造成大面积绝产,平均单产仅有56斤。同年又盲目从辽宁引入白玉米种,播种面积由9.3 %
扩大到27.3%,形成作物比例失调,玉米单产仅26斤。粮食欠收,牧畜大量死亡,加之自然灾
害等原因,使农场经济连续三年十分困难。
1962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
农场明确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从上到下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使农业生
产面貌为之一新。耕作改制,向“免翻深松”进军,在施肥料的基础上,讲究科学施肥,增
施微肥,秸秆还田,全面推广化学灭草,水稻育苗移栽,玉米地膜复盖等一系列的先进科学
技术,因此粮豆单产279 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经营体制和方式:
建场初期1947年一1951年,基本上是集体经营,畜力耕种,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
高梁、谷子等,在分配形式上是以按劳力评分,以分分粮(工资)。1952年至1976年,农场采
取苏联国营农场的一些模式,除职工每年给极少园田地外,一切属全民所有,职工每月工资
“旱涝保收”。农场收入好坏与已无关。由于长期“吃大锅饭”,农场经营利润有所下降。
1984年农场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兴办家庭农场,土地由家庭农场承包,实行统种分管
分收,独立核算,盈亏归己。农机具由机组承包,单独核算,实行“三七”结算方式。逐步
由“两借”改为“两自”,家庭农场和机组与生产队签订合同,一定三年不变。这一改革充
分的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得到了大发展。
四、经营成果
农业是农场的主业,农业生产的成果在农场经营成果中占重要地位。随着管理水平和技术
水平的不断提高,产量逐年上升,成本降低,经营有利。从1947~1987年的40年中(共统计38
年),有23年盈利,共盈利20,281 千元。有15年亏损,共亏损为13,806 千元;盈亏相抵还
盈利7 ,004 千元,平均每年盈利18千元。
历年农业经营盈亏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五、农业科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场的科技队伍也不断扩大,到1987年为止,有农业技术人员52
名。
农业科技人员的职称情况
农业科技人员政治文化情况
随着形势的变化,农场大、中专科技人员,先后调离农场。在此情况下,农场只能靠自
力更生的精神,逐步扩大科技队伍。
这些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为农场的农业振兴起到了骨干使用,
如麦茬免翻交叉深松、小麦喷醋、拿捕净加柴油防除豆田稗草、大豆种肥同位深施、瘠薄地
上增施氮肥等技术都是他们在实践中独创的。这些技术已在全管局大面积推广。
全体科技人员不仅独创和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不断总结、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写
出了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论文、技术总结等材料。仅1987年在《北大荒农业》上发表的论文就
有6 篇,另有3 篇论文收入垦区内部参考资料集。在参加评奖的论文中,有 4篇获总局优秀
论文奖,2 篇获管局论文一等奖,4 篇获二等奖,3 篇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