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耕作与轮作
第三节 耕作与轮作
耕作和轮作是农业生产措施的重要一环。科学的耕作与轮作相适应是夺取丰产的基础;
而轮作是确保生产有计划有准备的展开,充分发挥水利设施、机械设备,栽培技术自然条件、
用养结合使用士地的中心环节。农场在不断总结生产经验和摸索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耕作
与轮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耕作:
农场从建场开始使用的旧式耕作方式,发展到机械化的耕作方式。
1 、开荒地的士壤耕作,建场初期,由于当时排水条件差,开垦的对象主要是半岗地或
岗平地。随着劳力、机械力的增加和水利建设的加强,逐步向低平地和低洼地进军。这时的
指导思想是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收益。春季十年九旱,便于用机械开荒,开后用花重
耙耙一、两遍,当年就可播早熟大豆(60天成熟),亩产可达150 ~170 斤,当年一般就可
把本钱拿回来,由于种大豆生育期长,有利于熟化士壤,翌年就可种植其它作物。
2 、熟地的土壤耕作,翻地:自建场至七十年代初,农场熟地土壤耕作基本上是平翻法,
翻到一定的深度,为作物创造一个耢松的耕层。主要是秋翻地为主,伏秋翻是麦收和秋收后
就立即进行翻地,可翻到11月上旬为止。伏秋翻的耕地能大量接纳水份。晒垡熟化士壤,消
除杂草和病虫害,可减轻春季繁忙程度。
但由于翻地任务过重,农机具力量不足,被迫进行湿翻湿耙,造成士坷垃越冬,春季整
地困难,为了把坷垃整碎,曾一度采用压道的大磙子压地,结果造成耕性变坏,成本增加,
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七十年代中期,农场已经把耕作改制提到了议事日程,并进行了浅翻深松、耙茬和生产
交替等技术试验和应用,都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当时浅翻深松是在犁床下焊接一个
10厘米的杆齿,翻不到一个班就磨坏了,结果不但犁层没有打破,末起到深松的作用,还增
加了成本。耙茬在早年能起到增产作用,主要是保墒,一次保全苗,但往往由于肥料不足,
作物后期有脱肥的现象;涝年则有减产的趋势,原因是通气性差、地温低。
1983年,六队在小麦收割后,将麦秆粉碎还田,用深松犁进行了免翻交:叉深松试验,
在士壤结构和产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4年全场推广面积11,847 亩,亩成本1.12
元,亩产310 斤,增产19.2%,亩效益15.48 元,总效益18,339.56元。这一措施已在全管
局大面积推广。
耙地,开始用轻、重耙耙地,进入八十年代后用液压耙耙地,不仅工效高,而且质量好。
链轨、木头等耪地,达到地表平整;中耕机、七铧犁中耕培士,不仅松土,而且还切断
土壤毛细管,以利保墒。在“学大寨”中,还发展了秋起垄,翌年人工刨埯种玉米。
八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免翻交叉深松为基础的少耕、免耕法的耕作改
制,有了新的突破,较好地适应了多变的气象因素和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轮作:
建场初期,以开荒建点为主,土地面积末定型,土壤熟化不好,只是在局部面积上进行
“倒茬”但不是正规轮作。六十年代初,农场开始实行小麦——玉米——大豆——杂粮的四区
轮作,后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玉米面积的减少、大豆出口量的增加,又发展为远地号实行
麦——麦——豆,近地号实行麦——玉——豆的三区轮作形式。兵团领导时期,因“学大寨”
玉米面积大幅度上升,农场又一度实行“三三制”,即麦——玉——豆的三区轮作制。恢复农
场体制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恢复了远三区麦——麦——豆、近三区麦——玉——豆的
三区轮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