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培肥地力与改良土壤

第七节 培肥地力与改良土壤



双鸭山农场有“两山夹一沟,土地黑油油,旱涝都保收”的优势。全场耕地近20万亩,
70%的地号分布在漫岗、丘陵地上,土壤普查结果,岗地白浆土占20%左右,其余为岗地薄
层黑和草甸土,土壤pH为6.5 左右。

随着土地垦殖年限的延长,用养结合不好,土壤自然肥力逐年下降。土壤的物理性也呈
现变劣的趋势,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明显减少。土壤质地向粘稠方向转化,土壤僵板,容重
增加,犁耕阻力越来越大,1963年的0.55~0.65公斤/平方厘米,1973年则达到0.86公斤/
平方厘米。

由于以上原因,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成为农场夺高产的长期的基础工程,并作了
不少努力。

1 、水土保持:从六十年代开始兴修农田水利,据1962年至1966年,五年的统计共挖排
水沟65.57 万/立方米,植树造林,改等高线耕作,七十年代末,普遍建设了农田防风林,
面积达到11,025 亩,起到了防风固土作用。

除此而外,还对扁石河、马蹄河、七星河,修筑了河堤、兴建水库、塘坝、抽水站。1977
年到1983年,投入土方量166 万立方米。在耕作上还采用了麦茬免翻交叉深松,地表面有残
茬复盖,减少了水土流失量。

2 、增施有机肥,作为培肥地力:增加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农场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施用
厩肥。七十年代,全场各生产队成立积肥组,配备积肥车,长年积聚厩肥,群众性的业余积肥,
大搞“万亩地,千吨肥”运动。1965年至1979年累计积肥220 ,976 吨,土肥82,742 吨。但
1975年以后积造肥逐年下降。

3 、秸秆还田,从七十年代起,农场推广玉米秆还田、麦秸还田,1977年至1987年年共
还田面积37万多亩,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也有所增加。

4 、草炭改土:1966年农场一队挖取洼地草炭土,运入白浆土地号,进行改土,每亩运
入21.4吨,这一年共改土248 亩。据考查,每亩增产17.5%。从此,农场曾一度掀起积肥改
土高潮,据1974年的统计,这年共运草炭土120 ,609 吨,改良白浆土5.6 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