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队伍 一、机务队伍发展情况;
1951年前,全场机务人员只有13人,技术水平也不高,是处在“摸索干、干中学”阶段。
第一批进场的两台“万国”拖拉机的驾驶员是郭庆珍、卢国志,随后进场的“万能”拖
拉机驾驶员是刘文澜,“法耳毛”拖拉机驾驶员是王友广。
为了增加技术力量以适应机械力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松江省农业厅陆续给农场配备技术
力量,农场也选派人员去外地学习,进场机务人员共分4 批。
首批是在1952年8 月从宁安农场农机校分配来场24人。
第二批,1953年3 月至1954年2 月陆续从曙光农场调进20余人。
第三批于1953年7 月从鹤立农机校分配来18人。
第四批,1954年7 月从集贤县招来80人(男女各40人),以后均从农场职工子弟、山东
支边青年和转业军人中选拔机务人员。
1953年农场派出13人到曙光、九三农场学习收获技术。
1960年又派出10多名同志到东北农垦总局学习拖拉机驾驶与修理技术,与此同时也先后
选派了部份人员外出参加短期培训。农场还利用每年冬闲时间举办基础知识学习训练班,共
办50期。
1956年,农场培养的首批机务正式学员有李洪良、武明新、王春宪等16人。“文革”期
间因受冲击,培训工作曾中断过几年,1972年开始恢复学习班制度,各年度训练情况见下表。
年至1987年参加培训人员达到158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机务队伍的技术水平,较好地适应了
机械化的需要。
各年度机务人员数字如下
二、机务人员分布情况
全场1984年机务人员总数891 人。其中机车驾驶人员807 人,修理人员84人,驾驶人员
级别人数;一级19人,二级326 人,四级183 人,五级95人,六级70人,七级13人,人员分
布情况详见附表
1985年体制改革,实行机车转让,机务人员大量减少,全场只剩450 人。分布情况也有
较大的改变。1986年机车回收机务人员也增加,分布情况大体与1984年相同。
1987年各级驾驶员统计表
1987年生产队加工和修理人员统计表
1987年生产队加工和修理人员统计表
三、机务人员外援情况:
由于农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垦区新建农场的增加,急需大批有一定技术的机务人员。
经上级调派,农场先后调出100 余人支援新建场,就近年统计,1968年至1973年前后调
给创业农场26人。
1976年7 月调给五九七农场22人,其中有3 名机务队长(李永军、徐永才、杨殿贵)并
在麦收农忙季节派出了7 名同志做为技术顾问奔赴五九七农场麦收第一线,他们的工作曾受
到五九七农场称赞。
1978年11月调给七星农场24人。
1978年调给饶河农场10人。
1978年调给红旗岭农场任机务队长2 人。
1978年调给前锋农场3 人。
1979年调给创业农场13人。
1980年调给创业农场4 人。
此外还有20余人调出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