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机修造
第六节 农机修造
一、农机维修与制造
农场的农机维修与制造工作是随着农机设备的不断增加而逐步得到改进和发展。 1950
年开始建立修理所,只是两间茅草屋,工作以烘炉挂马掌为主,以及检修座机等。工作人员
只有6 人(李长和、杨殿发、李义、鲁国志、陈国兴),1953年拖拉机冬季检修要送往300
公里以外的佳木斯修配厂进行检修,既费时又加大了开支。1954年建成农机修配厂,厂房面
积为660 平方米,能同时检修3 台机车,嗣后又增建了一个1OO 平方米翻沙车间。1969年随
场部迁移,又新建了修理厂房1350平方米。锻工车间220 平方米, 1973 年建铸造车间350
平方米,锅炉房100 平方米。1975年扩建530 平方米为机械加工车间。共建厂房面积为2530
平方米,主修厂房可同时检修8 台机车。1978年由修配厂改为修造厂。不但承担全场大修机
车任务,而且承担制造部分产品的任务,以铸铁发展到铸钢,从制造零部件到制造整体镇压
器、深松犁,除供应本场内急需零部件、农业生产需要机具还供应各农场所需要部件和机具。
并协助农场附近单位的拖拉机和汽车的检修工作。
修造厂建厂时第一位车床操作者是刘兆林,第一位电焊人员董继才,第一批修理工人牟
志俭、任占云、殷荣武,第一批锻工李长和、李义、铸工是那学群、徐绍元。
二、历年技术人员变动
1951年至1955年技术员徐文廷,1954年1958年技术员赵庆有,1959年技术员周承垣,1964
年技术员张忠梅(由北京农机学院调入,1971年调出),1965年技术员王世忠(从萝北农场调
入,1975年调化肥厂),1972年技术员蔡华森(由农垦大学分配来的, 1976 年调出),1975
年至1986年技术员李金环(由宝泉岭农机校分配来),1980年技术员时伟(管局农机校毕业生,
1983年调出),1983年至1986年技术员崔洪嘉、吕云蜂(宝泉岭农机校毕业)。
1981年评定及套改技术职称,周承垣为工程师,李金环,吕云蜂为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崔洪嘉,铸造技术员刘发明。
三、革新与创造
1658年前改装有电动夹板,电动焦炭粉碎机、电动筛子、磨光工具、电动洗瓦机、简易电
焊机(去省、北京科技展览会)、充电机、洗油嘴机,C —80拖拉机缓冲弹簧拆卸工具。
1959年电动气门研磨机、自制简易龙门刨床,热特油泵经验台,过滤芯子清洗机,充磁机、
油压手拔器、纳齐支重轮拆卸工具、暖气炉、电动油嘴研磨器。
1960年自制插床、磨缸机、电磁充铆机,洗芽机、切芽机、纳齐拖拉机改烧柴油。
1966年支重轮拆装台、支重轮磨合台、清洗机,起动机磨合、后桥拆装台,发动机拆装
台、后桥磨合台、变速箱拆装台、油泵拆装工具、飞轮拆装工具、燃油泵试验拆装器,拔轴
承工具油嘴头拆装工具台车轴台、支重轮拆装工具。
1969年自制龙门吊车五台,自制电焊机五台。
1971年钉电阻加温器和空气铆架机。
1972年建立无芯工频溶钢电炉(化钢水250 公斤)。
1973年出钢水,制铸钢件。
1974年试制引导输油。
1975年自制卷板机、剪板机、清洗机。
1975年~1976 年制作引导轮轴七千多根。
1977年制作8 时X 6 米拔管机,共生产铸管六百五十余吨,自制平面铣加缸盖和铣机件
平面。
1978年建立冲天炉(大、创、双、暖风炉、有芯炉工频化铁炉(0.5 吨)。
制作铸钢元宝梁、割晒机万向节、整体引导轮。
1979年开始制作镇压器80台。
1980年制作深松犁2 台。
1983年制作深松犁(12台),瓜籽分离机等。
几十年来,修造厂除进行了上述各项改装,而且协助生产队进行各项改装工作外, 1964
年还完成了面粉加工厂全套设备安装工程,1975年完成化肥厂部分配套设备的加工和全套设
备安装工作。
1979年至1983年,完成瓦厂半干式龙口挤瓦机(日产量设计万块)设备制作、安装的全
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