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历年水、旱灾害情况

建场40年来,农业生产虽有很大发展,粮豆单产由1948年的141 斤增加到1987年的 264
斤。

年总产量已达到47720.8 万斤,但总的来看,农业生产的好坏,一直是随着气候条件好
坏而变化。40年来,饱经灾害,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丰、灾年粮豆单产最多可差200 多斤。
分析起来,农场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低温、早霜等。但出现次数最多、危害最大的是
洪涝和干旱。其主要原因是年降雨量分配不均和年内各季降雨量分配不均所造成。

从1955年至1983年二十九年的资料来看,偏涝年有10年,其中重涝有4 年,偏早年有11
年,平年(丰收年)8 年,基本规律是涝年、早年、平年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三年两遭
灾”。

同一资料中可以看出:涝灾和旱灾相比,旱灾机率高于涝灾(前段涝灾高于旱灾,后段
旱灾高于涝灾)。而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季,对小麦生长威胁最大。尤其是在小麦生育期中,
一般年景的降雨量比作物需水量相少100 毫米,干旱年要少150 毫米,而涝灾造成粮食减产
的幅度比旱灾所造成的幅度更大。有时,它甚至使粮食颗粒不收。涝灾多发生在秋季,有时
又相差着低温、虫灾和早霜,造成农业上十分严重的灾害。旱、涝灾害的形成,绝大部分取
决于降雨量的多少,场区多年来降雨量平均为528 毫米,降雨量最高的1960年达831.5 毫米,
降雨量低的1977年只有310.3 毫米,最多年份的雨量是最少年份的2.5 倍以上,此外由于年
内雨量分配不均,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如1981年的降雨量只有597.2 毫米,而7 、8 、9
三个月就降了404.8 毫米,占全年的68%,所以也发生为严重的涝灾,降雨量与粮食单产见
附表。
降雨量与粮食单产关系表



从上表可看出,丰水年就产生涝灾,枯水年就产生旱灾,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一年中
早、涝灾害还会同时出现,也会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多年的观察表明,“十年九春早,十年
七秋涝”,在农场地区已成为一个规律。

农场耕地中30%是河旁两岗低平地容易遭受涝灾主要涝源:一是河流洪水泛滥,扁石河
和七星河在我场区内都属源头,即山涧小溪,流域面积都较大,由于丰、枯两期流量相差悬
殊,加之河床狭窄,两岗漫坡难以开扩,洪水骤至,即泛滥成灾;二是耕地内部地势不平,
坡度小,排水畅,加之地下水位高,内涝、渍涝严重;三是坡地面积大,坡陡,坡水不仅从
地表流入,还会从地下漫入,而且这部分土壤多为白浆土,渗水性差,更加重了涝情,至于
70%的岗坡地,主要是常受旱灾。但也会出现由于降雨过量、土壤饱和、机械不能下地,影
响小麦收获的问题。在低洼地中,还普遍存在春旱问题,但其危害程度不象岗地那样大。岗
坡地还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二、治理措施

根据场区自然条件和历年灾情,农场曾于五十年代就着手对河道进行治理。1963年以后又
有计划的开挖排水沟,截流沟,建设水库和灌渠,主要措施是对低洼易涝地;沿河按标准修建
防洪堤,封闭外水,防止洪水浸入,沿低平地和岗坡地交界处开挖截流沟,防止山坡水浸入,
实行高水高排;涝区内部修建排水沟渠,成网配套,适当的实行深沟密网,既可排地表水,也
可降低地下水位;沿河开支流式排水干渠,修建回水堤,防止河流回水浸入,有的地方修建强
排站,在河水位高时,进行强排内水。

对岗坡易旱地,利用地表水源,最大限度地发展灌溉。发展水库灌区,利用现有的四座
水库和两座塘坝,尽快地搞好田间工程配套,达到设计灌溉面积,研究灌溉方向,提高经济
效益,利用河水,有条件的发展一部分自流灌区,并尽量多发展水田,在有条件的从经济效
益上看有益的地方,适当建一些小型抽水站,搞好早地灌溉;低平地由于地下水丰富,可发
展一部分井灌区,进行井灌,在灌溉方法上努力发展喷灌;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总的措施是旱涝兼治,治涝是当务之急,治旱是长远措施,而且任务艰巨。

三、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1 、投资情况
建场初期由于人少地多,农场利用天然优越条件,采取了“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农田
水利建设还提不到生产日程上来,1948年到1957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12.5万余元,主要是用
于田间道的建设和少量的临时建筑物的工程。1958年到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
总投资约25万元,主要用于田间道路和部分桥涵建筑物及部分排涝工程。1966年至1975年,在
“学大寨”潮流影响下,盲目地搞了一些水利工程,增加了投资,总数为114 万元,这一期间
修建了开花山水库和支援水库,疏通河道和修筑堤防,搞了部分灌溉工程,但并无收益。1976
年至1980年大兴水利工程,投资200 余万元,修建了双上东、双上西两座水库和巍山水库,同
时修建了大批蓄水池。1985年至1987年总投资24万元,主要用于扁石河涝区的防洪堤加固和部
分配套工程。

2 、水利建设工程
建场以来,水利建设工程主要是:治理了两个涝区(扁石河涝区和七星河涝区),受益面
积达2.5 万亩,疏通河道20公里,修筑防洪堤22公里,开挖排水沟27条建筑涵、桥等工程22处,
完成土方量185 万立方米,建设水库五座(支援水库、双上东水库、双上西水库、开花山水库、
巍山水库),总库容量415 万立方米,建塘坝两座(七队塘坝、十五队塘坝),建设小型灌区
8 处,其中水库,塘坝灌区四处,自流灌区二处,抽水灌区二处,设计灌溉面积2.6 万亩,建
抽水站二处,有效灌溉面积9000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万余亩。

农场水利工程大部分是在1966年至1980年兴修的,由于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多数工程设
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又无专人管理,各项工程不同程度的遭到损失。1985年至 1987 年,
遵照农场的水利建设规划,本着“堵外水,排内水,先治涝、后治旱,水田优先”的治理原
则。三年加固防洪堤22公里,修筑建筑物15座,完成土方19万立方米,提高了工程的抗灾能
力,改善治理有效面积1.5 万亩,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较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