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牧生产 农场地处扁石河流域,水草丰盛,有着良好的放牧条件。但建场初期,主要着眼于开荒
种粮,尚未顾及发展畜牧生产,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农场规模逐年扩大,人口不断增加,
五十年代初期,畜牧业才逐渐发展起来。嗣后又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并进行了纯种繁育和
杂交改良工作,多年来不但满足了场内对畜产品的需求,而且对外提供了大批种畜(种猪、
种马),种鸡、种蛋、肉类、鹿茸等畜产品,为垦区和省内外发展畜牧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农场饲养的大牲畜,最初来源于集贤县土改时没收地主的牲口,大部分为马,有少量的
牛。1952年从外地引入朝鲜牛300 头,并注意发展养猪生产。至年底大牲畜发展到 469头,
生猪存栏数增至426 头。1953年,拖拉机进场,畜牧耕作退居从属地位。同年消灭鼻疽病马
60余匹。1955年农场饲养的朝鲜牛又大批调出,至此,大牲畜减少到112 头。
由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养猪业受到重视,1955年从哈尔滨香坊农场引入部分纯种哈
白猪(同时引进一批长毛兔)。1956年开始了猪的杂交改良工作,使养猪生产直线上升,饲
养管理走向正规化,1957年生猪发展到1753头,为1954年的1.4 倍,繁殖母猪由1952年的69
头增长到347 头。养鸡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956年,仅养鸡300 只左右,到 1957 年猛增至
6400只,畜舍面积比1954年增加30倍。
1958年,农牧结合的生产队增加了。畜牧管理队伍扩大了,畜禽数量大增。1959年为贯
彻上级“关于农场大力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集贤农场改名为集贤畜牧农
场,农场生产由“以粮为纲”转向“以畜牧为纲”由上交粮食转为交售猪肉、鲜蛋为主。同
年5 月,农场成立畜牧科,全场畜牧生产由点扩展到面,以集中繁殖,分散饲养,点面结合,
全面开花的方式进行。因之,到年底,全场畜牧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峰。畜舍面积大量增
加,仅畜牧队就有猪舍13栋,鸡舍20栋,总面积达21,000 余平方米。全场发展到5 个繁殖
点,存栏生猪达7,276 头,其中繁殖母猪1 ,212 头,是1957年的314 %,猪的品种有宁
安猪、光米洛夫、苏白、哈白、黑民和白民猪等8 个品种。有3 个生产队养鸡,全年养鸡达
133279只。 农场自养奶牛27头,并饲养了鸭、兔等禽畜。畜产品既保证了出口任务的完成,
还支援了兄弟农场以及双鸭山市。此一时期,农场培养了一批畜牧生产的技术人员。在饲养
管理上总结出了一整套畜牧生产经验实行“五早”:早补铜铁、早饮水、早补料、早晒太阳、
早发现疾病。“四抓”:抓时间、抓防寒、抓瘦弱母猪、抓弱小的仔猪。“三洁”:舍内洁、
敞圈洁、环境洁。“二净”:饲糟净、水桶净。并实行了离乳仔猪野营放牧。养鸡业也实行
了标准作业,有“四勤”:勤垫草、勤起粪、勤打扫、勤上水喂食。“三定”:定时、定量、
定温。“二净”:饲槽净、玻璃净。“一彻底”:彻底遵守防疫制度。一分场二队实行了地
上轨道运料,养猪队试行了饲喂自动线,养鸡队实行了饲喂检蛋自动化,上述措施对饲养猪
鸡起到了良好作用。
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严重,农业大减产,这一灾情自然波及到畜牧生产,尽管农场提出
了“以青贮饲料为主,精料辅助,粗料细做代替精料”的口号,发动职工家属大搞青贮野草,
豆秸粉碎碱代蒸煮,基本解决了饲料困难的问题,在管理上又实行“三包四固定”,即包群、
包任务、包成本,定畜舍、定人员、定物资、定措施的制度,但畜牧生产的灾情仍然是严重
的,到1960年底生猪下降到2964头,仅是上年的35.5%,基础母猪1043,年产260 窝,仅产
仔1581头,平均窝活3.4 头,畜舍倒塌,设备损坏,畜牧生产降到了马鞍型的最低点。
1962年后,农场认真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畜牧生产(主要是
猪的生产)提出了“公私并举”的方针。
公养猪除巩固基础外,并大力提高生产水平,到1965年养猪头数虽下降到699 头,基础
母猪339 头,仅是1960年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年产窝却增加到315 窝,年产仔增加到2 ,867
头,成活仔猪由1960年的3.4 头增加到5.2 头,在巩固提高公养猪生产水平的同时,积极扶
持集体养猪和私养猪,贯彻“供给饲料,养猪分半”政策,这样一来,提高了私养猪的积极
性,到1965年底,私养猪已达到3 ,286 头,使全场养猪头数增加了,猪肉增多了,劳力得
到较好利用,职工生活相应有所改善。
此外由于提高了对“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认识,加深了对“以农养牧,以牧促农”
的理解,实行了畜群整顿,提高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大部分生产队重新筹谋畜牧生产,新
建畜舍,增添设备,充实畜牧人员,在饲养管理上进行改革创新,实行自动饲槽生干料,冬
夏产仔大群养,对羊进行人工授精,至此,农场畜牧业生产走向复兴,到年已有8 个队养基
础母猪50头左右,并有3 个队养羊。
为抓好大畜牧生产,1963年建立了役马繁殖点,隔离鼻疽马,集中培养健康马。1964年
引入20匹纯种马,试行马的人工授精,到1965年底,马存栏251 匹,牛存栏474头。
“文革”十年中,农场畜牧生产未受到大干扰,仍属上升趋势,并育成哈白猪。
1966年底,大牧畜总数发展到801 头,生猪存栏达1 ,675 头,羊存栏636 只,鸡存栏
3 ,600 只。1963年,农场隶属兵团,认真执行了“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指
导方针,大力发展养猪业,实行“见母就留,一产育肥”,实现了“连连养猪,全面开花”,
全团养猪数迅速上升,到1976年全团养猪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存栏猪11,584 头,按全年
最高词养数计算,全团第一次实现了“一人一猪”,比过去存栏高峰的1959年多4 ,317 头,
增加37%,基础母猪1 ,152 头,年产1534窝,年产仔15,069 头。
这一时期在饲养管理上也有所创新,在哈白猪品系繁育基础上,各连实行经济杂交,母
猪按“高低高”形式培育,肥猪采取通栏圈、厚垫草、定点排便小生干料、常备水、“直线
催肥”方法,对仔猪的发展饲养推广二连中集产仔“一定、三早”,给豆浆、加动物性饲料
的经验,所谓“一定”就是定乳头,所谓“三早”即早晒太阳、早开料、早补微量原素。养
猪水平因之逐年提高。
大牧畜的生产到1976年底,马存栏408 匹,比1966年增加126 匹,牛存栏599 头,比1966
年增加80头,新建了一个种马连以及九连、十一连等牛改良点,实行冻精配种。1969年从勃
利种马场引进梅花鹿,到1976年,鹿存栏160 只,是1969年的5.3 倍,绵羊存栏1 ,023 只,
十年间增加387 只,养鱼点增加到8 个,鸡存栏5100只,比1966年增加1500只。
1972年以来,五年中全团共生产猪肉1 ,178 吨,牛肉40吨,羊肉13.3吨,鸡蛋92吨,
上交羊毛19.2吨,上交鹿茸991 两。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3 月撤消兵团,二十九团改为双鸭山农场,在思想解放,
人心思治的政治形势下,农场干群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畜牧生产又获得进一步发展,到1978
年底,马存栏420 匹,牛存栏635 头,分别比1976年增加12头、40头。鹿存栏 279只,增加
119 只,猪存栏15,191 头,增加1 ,816 头,母猪年产仔1 ,889 窝,产仔17,371 头。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工作着重点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开始贯彻“调整、政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强调按经济规律
办事,用经济手段管理畜牧生产,抓好青饲料生产,实行单群核算,试行生产定额、超产阶
段奖和年终分成奖等奖励办法,这就明显地调动了畜牧战线同志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根据
管局畜牧会议关于“压缩马匹数量”,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稳定发展猪的要求,淘汰出售老弱
病马,或以之换牛,使马的数量由年终的404 匹下降到年底的321 匹。为年初的79%,养牛
生产则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一头,出售黄牛 90 头,占年初存栏的13.5%。
九队、十一队、畜牧队3 个黄牛改良点实行杂交改良。年内繁殖改良犊27头,占活犊的26%。
鹿年末存栏320 头,产茸860 两(平均每付茸9.05两),比1978年增加66%,超过计划指标的
32%。
羊年末存栏1 ,414 只,比1978年增加115 只,整长2 %。从二九一农场引入种羊20只,
养羊点增加到8 个,对养猪业进行了调整,增顿了畜群,调整了布局,改“全面开花”为集
中繁殖、分散育肥,保留了农牧连队和面粉厂、车队共18个养猪单位,虽因粮油产品超交补
贴,连队出现了砍猪风但通过教育并采取措施,基本保住了基础母猪,到1979年底,全场养
猪存栏12,521 头,比上年下降 7%左右,基础母猪由年初的1 ,052 头,下降到868 头,
下降了17%,全年生产肥猪5 ,407 头、完成上交计划的72.2%。
1980年以来,由于继续认真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调整了畜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和牛羊布局,缩小养猪规模,改善饲养条件,同时进行分业计算,实行包定奖政策,经营效
益有所提高,降低亏损18%,其中养猪亏损较之上年降低37.2%,实亏 179,000 元,牛马
羊也略有亏损,鸡略有盈利,当年全场生猪存栏10,478 头,户养4132头,比上年同期增加
3.3 %,生产肥猪6 ,699 头,上交肥猪2 ,640 头,出售仔猪2 ,336 头,幼猪3 ,123
头,种猪80头,采鹿茸890 两,上交国家772.8 两,其中一等鹿茸占29%,等鹿茸占28%,
三等茸占43%,当年鸡每只平均产蛋105 枚。
1981年虽处于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仍保住了基础畜群,共生产肥猪5 ,905 头,上交
2 ,100 头,完成上交任务140 %,牛的出口无车皮,只完成上交计划的39%,产鹿茸738
两,完成计划生产的92.25 %,年产蛋62,342 斤,完成计划89%1982年养猪数有所增长,
并从外地引进长白猪27头,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条件。产鸡蛋的饲养数量也比去年有所增长,
并引进了肉用鸡2 ,000 只。这年尽管饲料严重不足,质量也不佳,但仍保住了畜牧业的基
础,做到了肉食自给有余:废除了肉票供应制度,降低了畜牧业的亏损。
1983年实行了产供销一条龙制度坚持学科养猪,开展饲养管理标准化活动,因地制宜地
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畜牧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口生猪盈利12,000 元,屠宰肉盈利6 ,
000 元,但总的畜牧业仍处于亏损局面。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承包责任制,由职工
承包猪群饲养。
畜牧生产和防疫工作由畜牧渔业公司统一管理和指导。
历年畜牧生产情况见附表:
1948——1987畜禽数字增减情况
表一
1948——1987畜禽数字增减情况
表一
二队种猪场(畜牧:队)畜禽变动表
表二
历年畜牧盈亏情况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