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防疫灭病

第三节 防疫灭病




一、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

1958年以前,分管畜牧工作的农场副场长王拓兼管兽医工作,畜牧场下设兽医室,协助
场长抓全场畜牧防疫卫生、医疗工作。除有负责人李富洲、葛文外,还配有兽医董德兴,刘
淑明、张景生、孙作则、许金玉、陈云林、史春山、孟辉芹、尹锡久、胡生久等。1959年畜
牧场兽医室改为农场兽医站,负责人是董德兴,畜牧队以及各个养猪点均配备了畜牧兽医。
1960年全场成立3 个分场,各分场均配有畜牧兽医技术员1 人,各生产队(包括兽医队)也
配技术员1 人。

1962年在六队(现九队)成立兽医所,属于兽医站的派出机构。1967年,科站合一,由
农林科统一领导,1970年科站分开由张景生负长兽医站工作。1980年5 月农场恢复畜牧科,
实行科站合一,畜牧科副科长兼任兽医站站责,另设专职副站长1 人,并配备助理兽医师,
助理畜牧师,防疫员共6 人。20余年来,畜牧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虽几经变动,但对畜牧业的
发展以及畜禽疫病的防检与治疗始终起到了积极作用。
畜牧战线技术状况及职称情况一览表




二、疫病防治情况

1 、防疫卫生工作:从1975年起在防疫工作上逐步从重视医疗转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方针,首先抓了防疫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了防疫工作的基本措施,建立防疫消毒设施,
坚持做好日常防疫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逐步建立完善防疫制度,形成坚强的防疫体系,使
畜禽传染病逐年下降,烈性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如马传贫和性畜口蹄疫,虽在缺苗的情况
下,由于坚持了检疫以及采取有效的自卫性封锁措施,上述两种病情至今没有发生。

2 、过去由于疫苗供应不及时,注射率比较低,有时因为无苗就不注射,造成严重的发
病死亡情况,1957畜牧队发生猪瘟,死猪150 头,五队养猪点发生肺疫,一次死百余头。从
1958年起,疫苗逐步得到解决,注射率一年高于一年,传染病逐年减少,而且再没有发生大
的传染病。

附历年疫苗注射率表。
历年疫苗注射率(—)



2 、检疫工作:建场以来先后进行了马鼻疽检疫、马传贫、牛羊布病、牛结核的检疫。

马鼻疽检疫:农场原是集贤县鼻疽马隔离点,从1955年开始进行检疫净化工作,开始主
要是对开放性鼻疽马进行处理,对阳性鼻疽马进行集中饲养,并繁殖培育健康驹,引进马匹
更新马群,后来又对阳性马采取逐年淘汰措施,到1978年只剩8 匹阳性鼻疽马偏离到山区十
五队饲养,到1981年全部消灭,通过年年检疫,至今没有检出鼻疽马。

马传贫:1961年农场对马传贫进行了摸底工作,开始主要对六、七队的134 匹马进行检
疫,通过临床诊断,血液系检验发现两匹疑似传贫马,立即进行了处理,从此对全场马匹连
续多年检疫,采取养、防、检、隔综合性自卫性封锁措施,至今未发生马传贫。

羊布氏杆菌病,1963、1964两年进行检疫、检出率为18.7%,1965年起进行19号苗预防
注射,此后连年注射不检疫。后来又因临床发现了布病羊,1979年、1980年停止注苗,1981
年起重行检疫,羊布病为10.5%,1982年为5.5 %,1983年为5 %。

牛布氏杆菌病:农场从1981年开始对牛进行检疫,当年为6 %,1982年为12%, 1983
年为5.7 %。

牛结合检疫:过去只对奶牛进行检疫,1982年起开始对黄牛进行检疫,检出率1982年为
5.6 %,1983年为3 %。

3 、疫病防治,对家禽疫病一直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本着无病先
防有病积极治疗的原则,不断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推广新技术,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
逐年提高成活率,降低死亡率,控制和消灭主要传染病。1955年消灭了炭疽病,嗣后控制了
马传贫和牲畜口蹄疫的发生。从1978年起我场再未发生猪瘟。从1979年控制了猪肺疫, 1980
年控制了猪丹毒和仔猪付伤寒。1975年起从养鸡控制了鸡瘟,畜禽的常发病也逐年减少。近
年来,由于羊群变动,户养羊增多,发生了羊痘和疥癣病,死亡率很高,影响了羊群的发展。
1983年注射羊痘疫苗有所控制,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羊痘病,因给羊药浴较历年为彻底,故
羊的疥癣病也有所减少。
1970年以来猪的死亡率情况(包括新生仔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