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采煤 农场建场初期曾在东煤窑(今宝山煤矿)开始小量采煤,但因设备及技术条件太差,无法
持续。至1958年7 月正式成立采煤单位,当时称集贤农场煤窑。采煤井口位于场部东侧的东大
岗,全部职工仅200 人,年产原煤3000吨左右。经过40来年的经营,至 1987 年,双鸭山农场
煤矿已经成为有两个井口、700 多名职工、设备较为现代化、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采煤企业单
位。年产原煤达20万吨。煤炭工业是双鸭山农场主要工业之一。
一、煤炭生产管理机构沿革
1958年7 月正式成立煤窑,由农场工副业办公室领导,詹庆年任煤窑主任,李叶为党支部
书记。1960年李加德任副主任;同年李叶调走,李加德任主任。当时因煤质差,产品无销路,
农场决定将煤窑改为园艺队,以种植果树为主,管理机构及隶属关系未变。 1963 年经勘查发
现扁石河南岸(党校附近)之地下煤层有开采价值,又将园艺队改为煤矿,重新搞煤炭生产。
办公室亦迁至五队北侧(党校附近)。
1966年“文革”开始后,领导班子改组,王立坤为行政负责人,李加德为支书,冉懋碧为
副支书兼管委会副主任。同年11月,王立坤被免职,由王维举、杨虎林负责行政工作。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于1969年4 月,将农场煤矿改为二十九团采煤连,任命谢文
生为连长,汝文德为副连长,李加德为指导员,冉懋碧为副指导员。1970年,采煤连扩大生产,
在炮台山东北面建立新井采煤。5 月23日,采煤连分为两个连,一连在炮台山(即今煤矿所在
地),二连在党校附近。一连连长耿官亮,指导员王沛。王沛调走后,由严登前继任,1971年
10月又由屈树权接任指导员。1972年1 月27日,采煤一连矿井移交给三十团。采煤二连改称为
采煤连,刘云龙任连长,屈树权任指导员。此后,该连政工干部调动频繁。1973年赵永发接任
指导员,1974年又由张玉清继任,1975年由孙振明接替,1977年由连长刘云龙兼任指导员(支
部书记)。
1977年2 月,二十九团恢复为农场体制,采煤连改名为双鸭山农场煤矿,隶属工业交通科
(工业、交通分开后,属工业科)。矿长陈殿武,党支部书记梁金,1981年陈殿武调走,由梁
金任矿长兼书记。1982年6 月,为加强煤矿领导,将煤矿升格为科级单位,李光任矿长,并组
建基层党委,11月15日煤矿党委正式成立,曹志远任党委书记。
1983年底,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场成立工业公司,公司设党委,撤销煤矿党委,煤矿设党
总支。李光调任工业公司经理,曹志远任煤矿矿长,刘友德任煤矿党总支书记。 1984 年12月,
煤矿机构调整,郭发任矿长,刘友德仍任总支书记,党总支下设秘书办、保卫办,组织、纪检、
工会、妇联、团委等机构,辖5 个支部,行政组织有行政办、劳资办,安全办、会计室、技术
室等机构。基层单位有一井、二井、机电队、后勤队、学校、卫生所、商店等。
1985年建立三井。1986年煤矿组织机构调整设六办、一库、两场,一车间,即行政办、生
产办、安检办、经营办、保卫办、销售办、仓库、煤场,木场、机电车间(撤销机电队),并
设专职工会主席及妇女主任。干部工作人员54人,工人1000余人(含临时工)。1987年7 月,
刘友德调离,孙凌运任总支副书记。同年10月,郭发调离,程凤泉接任矿长。
二、生产经营情况
五十年代末期,农场能源缺乏,为了解决全场的工业用煤和家属取暖用煤问题,场决定办
一个小型煤窑,于1958年正式建矿。当时干部2 人,工人200 名,生产方式从开始建矿投产到
1963年,完全是用镐刨、人挑。照明用戛斯灯,井下带水作业,劳动强度非常大。井下条件比
较差,劳动效率也是很低的。尽管工人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而1959年至1963年,年平均产煤只
有3000吨左右。
1964年至1970年,随着国家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场经济条件的逐步好转,农场煤矿
采煤生产形式和劳动条件比以前也有所改进,技术状态也比以前有所提高,并积累了一些采掘
经验,井下采煤掘进逐年地增加了一些当时比较先进的设备,运输力也加强了。如:拥有20型
绞车2 台,4.5 千瓦的吸风机1 台,29型水泵2 台,10千瓦小绞车1 台和一些常用工具等,基
本上实现了电力化。
1970年至1982年,调进了一批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场内外采用了一批工人和合同工,
购置了部分比较大型的井上、井下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在国家扶持下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开矿
工作。1974年井上,下提升运输基本上实行了电力机械化,井型设计年产能力为2 万吨,职工
人数增加到了575 人,干部8 人。
1982年6 月份至1984年,煤矿逐年扩大,工作及生产工序比较复杂,在生产指挥、技术管
理和安全措施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场党委和管局党委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研究决定,
将煤矿升格为正科级单位,设立党委,重新组织领导班子,场党委本着干部队伍要“四化”的
要求,配齐了矿、井(队)两级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及工程技术安检人员,建立了一整套的生
产安全领导机构和科学管理体系,重新整顿了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科学
管理规章制度、条例。并用了相当部分的资金更新了原有设备、机械和工具,增强了运输力。
对原有设备进行了普查维修、添补了煤矿的机械设备工具缺项和技术空白,为煤矿的生产、安
全、经营管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煤矿在工业、企业生产建设中迈出了一大步。
1985年以后,煤矿由单一的煤炭生产转为多种经营,开办了柳编厂、瓦厂,又在铁道北另
设一家商店,同时对原煤进行选块,增加了收入。由于生产的发展,职工队伍增加了200 多人,
为了加快原煤销售,煤矿成立了销售办公室,配备3 人,根据生产需要,调整和配齐了矿、井
两级领导班子、机关工作人员及技术、安检人员,建立了整套的管理体系,在资金紧张的情况
下更新和增添了一部分设备,使煤矿成为以采煤为主、多种经营的工业单位。
三、设备情况
煤矿的各种设备较为齐备。提升设备有:调度绞车6 台,锅炉给水泵2 台。通风设备有:
局扇11台,主扇2 台,通风机2 台,空压机1 台。电器设备有;电力变压器3 台,电动机25台,
手动开关17台,防爆馈电开关3 台,充电架土台。凿岩设备有:电焊机2 台,台钻3 台。通讯
设备有:交换台一座,通讯电台一个。运输车辆有:解放汽车1 台,东风1401台,北京吉普土
台,铁牛1 台,小四轮4 台,推土机2 台。木厂设备:带锯1 台,电刨1 台,地板加工机1 套,
砖厂设备:制砖机1 套(包括皮带机、搅拌机),机条机、割砖机、通风机、岩石粉碎机若干
台。后勤设备有:汽泵1 台,锅炉3 座,冰箱 1台,烤炉、豆芽机各1 台,红外线干燥室一间。
四、经营效益
1958年开始投产至1987年,共开采40年。其中1974年以前盈亏情况因缺乏资料,已无法统
计,1975年至1987年,只1976年和1980年亏损,其他各年均盈利。
见附表
五、文明建设及生活福利
煤矿自1958年建矿以来,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先后建设了3 个居民点。即老六队,现党校和
现煤矿。当初建点时,工程技术人员和专职建筑人员都很少,但为了尽快解决工人的生活问题,
全矿干部工人自己动手兴建。1974年以来,煤矿随着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在搞好安全和生产
工作的同时,重视了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全矿房屋建设总面积为17589 平方米,有80%
的工人,干部解决了住房问题。1982年下半年,为解决单身职工的住宿条件差的问题,首先将
煤矿原有的大火炕房屋改成了4 人一室宿舍,并将所有宿舍和办公室、食堂都装上了水暖气。
又重新修改了职工澡塘,镶上了磁砖,带喷头淋浴。1983年以来将矿区主干公路和主要家
属区街道全部铺垫一遍,实现了路面沙石化、营区林荫化。为了美化环境,修建了5 个花坛。
会议室、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都装上了翻板椅子,做了精美的装饰。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和篮球
队,并购买了一些文体器材和运动服装。为了方便伤病员的治疗,还购进一台救护车。1984年
又修建了一个灯光篮球场,矿办公室修起了围墙。1985年后,又在家属区修建了6 条标准沙石
路,建立两个大画廊,安装了1500米路段的路灯,三个会议室都安放沙发和皮垫椅,电视室每
晚有专人放电视,图书室有1000本图书10多种报纸30多种杂志。有较先进的灯光球场、排球场
和乒乓球室、文化活动室,室内有吊灯、壁灯、电扇等设备,并添置了许多文体器材、运动服
和各种戏装。煤矿各级党团组织重视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三会一课,教育职工爱矿如家,
发挥主人翁作用,坚持不懈地搞好计划生育。坚持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坚持文明生产。
煤矿连年被场授予“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至1987年,全矿有?0 %的住户拥有电视机、
收录机、洗衣机,有一部分人购买了汽车、摩托车,有50%的住户新盖或扩建了住房,全矿工
人月平均工资为150 元左右。
历年产量及盈亏情况
六、事故
历年事故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