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制砖 农场的红砖生产是由原耐火材料生产和器皿生产实行转产而开始的。1958年建成的耐火材
料厂、陶瓷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产品数量不多,质量也不过关,很难打开销路,所以当时
人员流动性也较大,生产颇受影响。1963年耐火砖和陶瓷产品滞销,改为生产红砖,人员得到
稳定。经过几次变革,这个厂已具有较大规模。全厂职工有230 人,固定资产58万元,采用机
械和电力生产,红砖生产能力由1963年至1968年平均400 万块增加为1984的产量1000多万块,
经营利润由建厂初期的每年几万元增至1983年的年盈利58万元,它已成为农场主要的工业单位
之一。它的发展也显示了农场工业的发展。
一、机构沿革
1、耐火材料厂的建立和投产
1958年,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运动达到高潮的一年。当时,全国各地大炼钢铁,
农场也不例外。炼钢铁需要建立高炉,其主要材料耐火砖却无处可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并供
应附近单位的急需,农场决定筹建耐火材料厂,由工业科派出技术员陈庆昌带领数十名工人到
东保卫工区大岗以东平地建点,原计划在两年内建成一个有8 座大窑、拥有400 个工人的有相
当规模的工厂,但由于资金和物资缺乏,高炉又等待用砖,只好改变计划,因陋就简建立大窑,
厂房及家属住宅一律是拉合辫草房。当年秋天即初步建成。第一任厂长为张泉德,副厂长胡忠
田,党支部书记为曹永和。耐火厂招收了一批来自七、八个省的自流人员当工人,于1958年即
开始试验生产。当时的生产设备很简陋,没有动力电,只靠柴油机带动大碾子粉料,当年并未
出合格的产品。
1959年,农场又投入了一笔资金,增收了大批工人,至4 月份工人骤增至400 人。但由于
砖窑并未扩建,设备也未更新,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仍停留在原有基础上,虽然耐火砖已开始
出产品,但生产和经营形式并不见改善。农场根据以上情况,对耐火材料厂进行了整顿,下放
了一部分工人。同时,有一部分工人过不惯当时的艰苦生活,自动离开农场。到8 月间,耐火
砖厂工人只剩下70来人,到年终结算,全年产值不到10000 元。
2、陶瓷厂的建立和转产
由于全国形势变化,大炼钢铁运动停止,高炉下马,耐火砖产品滞销。1960年农场将耐火
材料厂改建为陶瓷厂,由秦润浦任厂长,吴振华任党支部书记。改建之初,技术力量薄弱,设
备很差,全是土法上马。所盖的干燥室由砖坯砌成,由于材料不行,建筑质量又不好,完工时
竟然倒塌。第二年,不得不改用红砖重盖。当时盖的一座容量为100 吨的大窑,只盖到半截也
倒塌了。1960年雨水很大,工人们一面顶雨盖房,一面进行陶瓷生产试验。到1961年才正式投
产。生产陶瓷的原料土是从原三队(现七队)西边公路北侧挖取的。产品有各种规格的缸、盆,
后来又增设小货车间,生产小型陶瓷器皿(如水坛、小罐、花盆等)。但由于没有建立产品销
售制,无人外出推销和订合同,盲目生产,致使产品不能畅销。1962年,在生产陶瓷的同时,
又开始了红砖生产的试验工作。1963年至1965年之间,陶瓷产品逐渐减少,而红砖产品日益增
多,陶瓷厂实际上成为主要生产红砖的砖厂。
3、砖厂的建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有一段时间两派斗争十分激烈,
生产被迫停止。直到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二十九团将这个厂作为“清队”的重点单位之一,进
行了“清理”。“管制”了一批人,调走了一批人,并将这个厂改为工程四连,任命张风波为
连长,吴振华为指导员。1970年11月20日,工程四连又改为十九,连,以生产红砖为主,并生
产一批红瓦。1977年2 月二十九团改为双鸭山农场后,这个厂改称为双鸭山农场砖厂,全宝清
任厂长,李茂田任副厂长,张玉清任党支部书记,王玉河任副支书。1979年何贵恒接任厂长,
薛长福接任副支书,1981年张英俊接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窦永臣又接任党支部书记,董志信
任副厂长,同年11月,农场全面实行改革,基层单位人事有所变动,董志信担任厂长,窦永臣
任党支部书记。
二、生产概况
1、红砖生产
早在1962年初,陶瓷产品滞销时红砖生产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并开始投入生产。农场原
设在南窑地的砖厂,由于土质不好,不适于发展红砖生产,决定搬迁。这年夏天,即将南窑地
砖厂全部人员撤至东大岗南侧(现化肥厂地址)建窑生产。当时尚无制砖机,全部生产由手工
操作。制成的砖坯晾干后运到陶瓷厂,用缸窑焙烧。出窑后发现质量太差,又改在公路北侧
(现砖厂鸡舍附近)脱制砖坯。1962年冬天,在外边依山掏洞取土,在制缸的干燥室做手工砖,
送入缸窑烧制。由于用煤量大,成本很高,每块砖达到一角二分,亏损很大。
为了适应当时基本建设任务大、红砖需求量逐年加强的情况,厂里又建起一座马蹄窑烧制
红砖。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红砖质量逐渐提高,成本逐渐降低。但由于采用手工操作
劳动强度大,工人干活十分辛苦。
1963年秋,砖厂购进一台旧制砖机,从此免除了人工制砖的繁重劳动。1964年又开始修建
晾坯棚、并在坯棚东、西两端各建了两个一组的方框窑,改进了烧制条件,但装窑、出窑仍然
是用肩挑,1966年才改用手推车,进一步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
这一段时间制砖工人在冬季除了少部分留在厂内劳动外,大部分人则进入大叶沟林区完成
艰苦的采伐任务。
1972年,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场里(当时是二十九团)又投资10万余元,在现砖厂的地
址安装了一台“三五型”制砖机,并建起了一座与它配套的20门轮窑(一圈可烧砖16万块,
半年可烧砖600万块),使红砖年产量突破了400万块大关。1977年,红砖的年产量达到了704
万块。
由于工艺的改造,“三五型”制砖机的生产能力逐渐提高,砖坯产量也逐步上升。原有
的小轮窑已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1977年春,对小轮窑又进行了更新,推平了原有的小轮窑,
在原址上建成一座24门的轮窑(每窑室可安装15000砖,一圈可装32万块左右,年产可达1300多
万块)。轮窑更新后,红砖的产量由1977年的年产704万块逐年上升为1978年的年产847.8万
块、1980年的年产928.5万块,1983年突破了1000万块大关。年产值由1977年的38。4万元上
升到1983年的58.2万元,固定资产产值由1973年的15.4万元增至1983年的57.8万元。
红砖产量大幅度提高以后,砖厂狠抓了提高产品质量、打开产品销路等问题,尤其在农
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场内各单位压缩基本建设的投资,红砖需求量明显下降,而且场内又
有几个单位建立了小砖窑,供应本单位建筑用砖,红砖产品主要是外销,所以更应提高质量
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砖厂首先从改革工艺流程入手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革,将泥缸衬套
原来的加木条改为瓦板,并将电机加大,增强挤压力,使泥坯的密度增大,提高抗压和抗折
能力。在泥料揽拌工序中,增加了一道揽拌,并在两道揽拌中间增加一道泥轴挤压工序。为
了保证上土工序原料配比准确,增设了一台上土机,同时设专人管理沙流和石流子。这样就
使制坯的原料土配比严格地按照比例进入揽拌,为保证产品质量打好了基础。
为了提高生产技术,砖厂于1982年抽出人员随同红管局的参观团到北京红星砖厂学习技
术,待其回厂后,又于1983年春前期间先后派出3批80多人次到管局举办的红砖技术学习班
学习。这些人员回厂后,发挥了技术骨干作用,在生产中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1983年就节约原煤400余吨,1984年节煤900余吨,价值两千余元。红砖质量经化验各项理化
指标均达到GB5101——85标准,打开了对外销路。
2、白灰生产
白灰生产是在1959年就开始的。当时抽出10多名工人,由红砖车间主任朱文富带领寻找
石灰石,建窑生产。由于原料运距太远,运输力不足,只能小量生产。1964年在砖厂的东山
发现新石源,而且石质较好,才在厂区内建立了3个闷窑,定点生产。当时生产工艺很落后,
采用原始的烧灰法,出窑时工人劳动强度大,白灰飞尘对环境污染严重,劳动条件很差,产
品年产量不高,但即使如此,年年尚有盈利。
为了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砖厂多次派人外出参观学习。1972年,农场决定增
加资金,开辟新石源,建立一座年产3000吨的漏窑。经过勘查,在双丰果园西边500米的沟口
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源,石质很好,酸度可达95%以上。当年即在此处建立漏窑,开始生
产。建窑之初,生产工艺较差,装窑仍用土篮、小车,人工装卸。经过改革后,已使用轻轨
铁道,采用翻斗车提升石头、废土,并装窑。工人劳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人则由原来
的30多人减少到20来人,白灰产量年年上升,1973年生产1351吨, 1975年生产2049吨,1976
年2711吨,1977年2605吨,1980年达2204吨,1981年达2304吨, 1982年达到2625吨。
3、耐火砖、陶瓷器皿、瓷管、白石的生产
1963年开始生产红砖以来,耐火砖不作为主要产品,只时断时续地小批生产,产品也只
内销。1973年生产84万块,1977年生产100万块,1981年达205万块(详细数字见附表)。
陶瓷器皿的生产始终持续,1980年并得到扩大,增置了一座1000平方米的干燥室,购置
了制造各种型号陶瓷缸的成套设备,后因经营不善,连遭亏损,这一车间停产改为养鸡场。
瓷管生产是在1973年开始的,当年生产瓷管5245节,但质量不高,1977年只生产了瓷管
1200节,因无销路而停产。
白石生产开始于1977年,当时是为了供应农场水泥厂制造水泥用的白石,由水泥厂派出两
台推土机推去表土,一直推了两个多月。此后,每天派十几名工人打石头,由于管理不善,
成本很高,每方石头成本达20多元。后来水泥厂与砖厂签订合同。由砖厂派人采石,然后以
每方15元的价格卖给水泥厂。1982年小水泥厂因亏损而下马,1983年砖厂的白石生产也随之
下马。
几种产品历年生产情况一览表
4、养鸡生产
砖厂在1960年前后曾养过一年鸡,当时规模不大,由于不善于管理,历经一年即因亏损
而停止饲养。
1982年制缸车间因亏损改为制砖,又因产品质量不高停产,闲置了1700平方米房舍,经
厂里研究决定利用这些房舍养鸡,并与管局冷冻厂联系,供应其禽肉加工的原料。 1982年
10月,由农场畜牧师领人到哈尔滨市引进良种肉鸡2000只,开始发展养鸡生产, 1983年夏
天,又从二队养鸡场调来孵化器孵出鸡雏2000只,留下了一批种鸡。年底又从北京购进一台
自动孵化器,并派专人去北京学习养鸡技术。1984年初,新的孵化器安装完毕,4月份开始
投入生产。
从1984年1月份开始,养鸡生产由农场畜牧公司领导,围墙以内的房舍全部划归鸡舍。
三、生活福利
建厂初期,职工家庭住宅和单身宿舍,都是拉哈辫草房。虽然每年生产大量的红砖,但
10多年来居住条件并未得到改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1968年到1971年,大批城市知识青
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十九团工程四连(即砖厂),也先后有
几批“知青”落户,其中有北京青年30人,天津青年40人,上海青年23人,哈尔滨青年34人,
佳木斯青年15人。砖厂职工骤然增加,住房问题急需解决。当时,尚有一座砖瓦结构的干燥
室闲置未用,就把它间壁起来,改成宿舍。1968年又盖了一栋240平方米的食堂,使“知青”
的食宿问题得到了解决。1971年在公路南侧又盖了一栋120平方米的家属住房,此后,逐年
修建职工家庭住宅,到1981年,砖厂共有砖瓦结构的家属房 3076平方米,逐步形成了一个
整齐的住宅区。
到1984年。砖厂已有砖瓦结构的职工食堂、俱乐部、托儿所和小卖店,并在村舍周围植树
种花,美化环境,职工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经济体制改革后,砖厂归农场工业公司领导,采用民主选举方式选出了领导,农场和公司
对砖厂实行全面“松绑”,使砖厂有了自主权。
砖厂人员及工资状况
双鸭山农场砖厂主要设备及房屋面积统计表
双鸭山农场砖厂历年主要产品的产量及成本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