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通讯

第二节 通讯




一、通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和便于联系工作的需要,1954年春,农场在机关办公室主任的直接领导
下正式成立了电话班,设外线维修工,守机员各一人,在场部设置一部磁面20门总机,当时实
用电话10门,通话电路有35杆公里,53.5条公里。通话单位为场部所属各单位及机关科室,以
及窑地(现二队瓦厂)、五队(现五队)、二队(现三队)、三队(现七队),四队(现四队),
并有直达线路通双鸭山市。场内单位均系单线串联,此一通话形式不仅保密性差,而且容易出
现单位与单位之间通话互相干扰,混淆不清的现象,甚至呼唤失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56
年春,农场支决定从生产队调集一批工人,由外线维修工陈沛然带领架设场部到大叶沟林场的
通话线路,这次施工获利9 万元,用它买回铁线,又用价格较高的铜线与双市五金公司对换价
格低廉的铁线,用它们重新架设场部通各单位的电话线,并把20门磁面总机换成50门磁面总机,
实用40门。(原电话单机数量不够),陈沛然大胆进行技术革新,用小木壳和小零件,自己装
配了20多部电话机,于是,1956年全场通讯设备为50门磁面总机一部,电话机40多台。

1957年,机关成立总务股,谢文生任股长,通讯业务归总务股领导,内外线各增到 2人。
并从财务科借款1000元,购买一批新单机,淘汰了原自行装配的电话单机。因为当时陈沛然既
负责维修电话,又负责放映电影,于是用对外放映电影挣回的钱还清了上述借款,陈沛然担任
了电话班长。1958年改由黄奎成担任电话班长。通讯业务仍划归机关办公室领导,1960年农场
成立了电务排,陈沛然任排长,马明良兼任书记,1961年2 月电务排扩大为电器修配厂,陈沛
然任主任,马明良任书记,电话班改为通信车间。是年秋,在当时的二分场(现七队),增设
分机,配备20门磁面交换机一台,实用电话10门以上。内外线各配一人,负责场部以东各单位
的通讯业务工作,通话单位扩大到三、八、九、十、十二等5 个生产队,通讯线路扩大到42.5
公里,61条公里。电话班增加到6 人,1962年电器修配厂撤销,电话班再次归回机关办公室领
导,调入5 人,丁传新任电话班长。下半年,丁传新调出,陈沛然继任,并在一分场(现二队)
增设分机一台,型号为手摇10门交换机,同年11月场部总机改为供电50交换机,电话班增加到
11人,后因农场通讯技术条件不佳,供电总机下马重新换上磁面50门总机。因场部准备迁址,
把原一分场分机改设在工程队,1965年,新场部建成,重新架设了一队到新建部的主干线路,
总机迁移到新场部,总机是100 门磁面交换机,实用70多门,从此农场与大叶沟、双鸭山市两
条线路中断,原工程队所设的临时小分机也撤掉,电话班减至7 人,但仍顺利地完成了通讯任
务。

1966年“文革”开始,直至1969年通讯事业没有新的发展,兵团二十九团组建后,原话务
员全部调离,为沟通三师与各团之间的联系,由团作训参谋王庆文率领电话班及从其他单位调
集人员用一个月时间架设了从二十九团至三师的线路,计25公里。1970年王忠任通讯参谋,电
话班扩大到13人。

1971年,团成立通讯股,李显仁任股长。下半年,李显仁带领由电话班以及从连队抽调来
的人员架设了三师到兵团的战备线路——即711 工程,总机仍然是100 门磁面交换机,实用80
多门。1972年对上述战备线路进行了一次维修,下半年改建了团部到五连的通话线路。1973年
从二十九团到三师开设单线载波,成立载波室波机型号为开叠J3型,对外团增长一路。为改善
东部地区的通讯线路,由通讯股长带领外线班及由连队抽调人员架设从团部到七连、煤矿的线
路。1974年又改架了从七连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连的通话线路,这趟线路是方形
8 线铁、水泥杆,于当年10月完工,基本解决了东部各单位线路质量差,电话凝缺的问题。1975
年又把军马连、林业一连、十连的线路串联接在一起,并架设了三连到林业二连的路线,原七
连20门交换机调九连,七连则换上10门磁面交换机,通讯工作人员增加到22人。

1976年团部到七连分机开B845—C 型载波机,九连开EJ—4 型路载波机,这样一来,团部
到七连开通两路,到九连则为5 路,基本改变了东部地区电话“拥挤”的现象,提高了电话的
利用率,也在这年,载波室引进了精密万用电桥高低频信号发生器、脉冲遥测仪等。1977年撤
除通往32团线路。1977年通讯股随兵团的撤销而撤销,通讯业务划归武装部领导,部长安喜、
武装部干事王忠主管通讯工作。

1979年10月电话班划归电业所,嗣后成立通讯电力理理站,黄有真任站长,徐成任书记,
是年磁面100 门交换机改为供电100 门交换机,实用电话90门以上。1980年由工交科王忠协同
黄友真组织电话班、强电班全体人员到双鸭山矿务局参加线路工程施工,这一工程任务重、工
作量大,但在全体施工人员的紧密协作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双鸭山矿务局的好评。1981
年外线班重如架设场部到一队的通话线路,计25杆13公里,接着又架设了宝山分线杆到三队86
个杆,计5 杆公里,同年载波室搬迁,空间增大,并增加E8609 引入架,载波综合试仪,载波
员马永义带领载波室人员改装革新了配电盘、配电架等设备,后又引进传真机一台,至此,农
场通讯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1982年,载员波马永义经组织部批准参加了总局技术人员考试并取得了技术员职称,电话
班实行包机包线制度,并成立了大修班(15人)、维修班(6 人)、话务班(10人)、载波内
线班(5 人),各负其责,由于岗位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进一步调动了通讯人员的积极性,顺
利完成了通讯任务。到1984年,在电业所和技术员马永义的领导下,自行设计改建了场部地区
的全部通讯线路,并加挂电缆为农场通讯自动化迈出了第一步,至此,农场通讯线路已发挥到
80杆公里383 条公里,接着,又购置了三套J00 —6 型双工无线电话机,实现了无线有线并举,
为农场通讯事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体制改革与目标管理

1、体制改革
1986年8 月,通讯与电力分开,成立通信站(科),马永义任站长。职工38人,其中党员
9 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组织各班组在全场120 杆公里和185 个用户(单位)进行线路设
备的全面复查,确定线务员分片包干、机务员包机包线、维护费落实到人头,线路与设备重点
整修与更新的原则,对瘫痪的线路进行了改造更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全站干部职工全
力以赴,早出晚归,每日两次野炊,大干3 个月,整修线路80公里,新架水泥杆路25.25 杆公
里。开通载波设备8 套端,结束了两个林场变电所等15个队级单位未通站的历史。为继续开创
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线路工程被管局评为第一名。1987年外线质量在管局评为第一名,通
信质量第评比总分第二名。

2、目标管理
全站实行站内外目标管理,个人目标管理、党政工团全面目标管理,使干部职工政治素质、
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对全站达标起到了保证作用。

业务管理方面有业务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劳动工资管理、
物资管理、职工教育管理、车辆管理等项。

行政建设方面,建立站长领导下的室(业务、财务)和各分站,并建立各种行政管理机构
18个。

党群建设方面,建立了党支部、工会委员会、团支部。

在个人目标管理上有:三个方面考核:贡献大小,包括七项内容(1 )生产任务完成情况;
(2 )服务质量的好坏,(3 )消耗定额如何;(4 )安全生产,(5 )改革活动,(6 )双
增双节;(7 )设备卫生。

技术水平,包括四个内容(1 )各种教育参加情况;(2 )操作记录;(3 )异常处理能
力,(4 )

应知应会——考试、考核情况。

劳动态度,包括三个内容(1 )团结协作;(2 )纪律制度的执行情况;(3 )政治活动
参加如何。

在设备管理上有以下机构即在站长领导下技术负责制:1 、设备改造经济计划组;2 、设
备更新资金管理财务组;3 、设备数量技术状况管理技术组;并落实在八个承包班。

在学习兄弟场经验的基础上通信站制定出如下方法(1 )实施五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统
一制度、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指挥、统一待遇;(2 )实施四定一奖惩:即定岗位、定编制、
定任务、定责任、一奖惩;(3 )实施三个整顿:即整顿劳动纪律,整顿工作作风、整顿好环
境面貌;(4 )工作中做到五个明确:明确工作任务、承包项目和工程安排时间,明确技术标
准的要求,明确规程操作方法,明确验收技术标准;明确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5 )工作中
做到七有;年度、季度、月有技术措施预检计划;各类工程有明细计划;有施工和技术设计实
施办法;质量检查有验收单;各专业有各类表报登记簿;通信各行业有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各
行业有通信设备维护质量标准和维护周期。

全站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计二十三个,都已实施,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1987年在农场未
投资的情况下,利用目标管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确实提高了一个层次,给企业带来生机,
并改革了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即“铁饭碗”、“大锅饭”一块打破,实行计件工资、定额工资
等多种分配形式,并超额完成目标,职工个人得到了一定的实惠。年底每个职工得奖平均300
元。违纪职工罚款60元。职工干劲、劳动纪律等方面明显改观,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文明建设方面:制做各种制度板、图表5 块,房屋进行了整修,修建了花坛一个,自行
车棚和水泥块路,并彻底改善了职工的工作条件,安装了暖气等。

1987年有三八红旗手1 名、优秀党员1 名、优秀工会工作者2 名,站工会被授予“先进职
工之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