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场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教育
第一节 农场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一、学校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场职工日益增加,职工家属陆续来场定居,学龄儿童也逐渐增多。为
了解决职工子弟的就读问题,1949年3 月1日,农场开始在老场部的南家属屯(现一队南边农
场第二中学校址处),兴办小学。当时只有1个教学班,有学生10余名,由邓金禹任老师。1952
年9 月,学校扩大,正式命名为“集贤农场员工子弟小学”,有3 个教学班(即一年级和三年
级复式班,二年级和由年级复式班,五年级单班),学生80余名,教师有许明山、张素霞、赵
相卿3 人,许明山任校长。由于农场初建,急需各类专业人员,1954年春季,五年级身材较高,
年龄较大的学生王振威、陈万义、张淑云(女)等被场招收为拖拉机学员,董志甲、罗长贵学
习种菜,杜桂琴(女)参加商业工作。该班仅剩下梁芝馥(女)等几名身材较矮,年龄较小不
适合参加工作的学生,农场员工子弟小学当时无高小班,就让他们转到沙岗小学上学。1955年,
农场小学开办高小班。1956年秋季,第一批高小学生毕业。1957年秋季第二批高小学生毕业生
参加了双鸭山市第一中学招生考试,董志成等10余名学生被录取,他们成为农场第一批中学生。
李春彦高小毕业后由学校保送至富锦师范学校学习。这一时期三队(现七队)、二队(现三队)
相继成立小学,学生各有20余名,邸殿卿,李庆文分别担任该两校教师,教学业务归场直子弟
小学领导。全场教育行政归集贤县教育局管理,属地方系统办学,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
均由县教育局拨给。当时校舍全是拉哈辫草房,设备简陋,但师生教学和学习的情绪很高,教
学质量也较好。
1958年,大批解放军转业官兵到场,关内也有一批自流人员陆续携家来场定居,参加农场
建设,职工子弟大量增加,农场小学也增加到8 所。学生数增加到876 人,教师增加到33人。
场直中心校建立了初中班,易里平任班主任(教语文),舒淑若教数学。 1959 年农场中学正
式成立,彭自悟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原子弟小学改为农场中学附属小学。 1960 年2 月,五
九七农场第五分场划归农场,编为第三分场,这个分场有一所小学,初建时只有一个包括一至
三年级的复式班,有学生10余名,由随军家属陈淑媛担任教师。三分场小学校逐渐扩大,成为
完全小学,有学生80余名。教师有陈淑媛、于连魁、李庆年、段晋水、陈化玉等5 人。教学业
务由场直子弟小学领导。1960年秋季,农场子弟学校初中班第一届学生毕业,当时称为第一班。
此后各届班级连续命名为第二、第三直至第二十一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终止班次排列顺
序)。农场中学每年向全场进行统一招生,择优录取。
1959年农场设立文教卫生科,李春才任科长,学校行政由文教卫生科管理,结束了由地方
管理的历史。但与地方教育系统仍保持密切的联系,尤其在业务学习、学术讨论和教学经验交
流等方面,更经常保持联系。
1961年农场在各分场设立中心小学。一分场中心小学校长罗宏伟,主任于春生,管辖一队
加工厂(现二队)、二队(现三队)、四队各单位的小学;二分场中学小学校长吴金荣,主任
高云起,管辖三队(现七队)六队(现九队)、七队(现十队)等单位小学;三分场中心小学
校长黄升澄,副主任楼上华,管辖八队(现十二队)、九队(现十四队)、十队(现十三队)
等单位的小学;五队小学直属农场中学管辖。全场教学计划及教学业务均由农场中学统一安排,
场中学设有小学教师文化进修站,定期巡回讲课,丁荫森讲授数学,王欣讲授语文。1962年,
农场改为二级制,撤销了分场。各分场中小学校也随之撤销。各中心校校长、主任分别调到农
场中学及附属小学工作。到1965年,农场有中学1 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2198人,教职员工
123 人。从1949年至1965年17年教育工作的实践证明。毛主席提出的、党中央确定的“教育必
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得到了全面贯彻,学生受到了全
面发展的教育和锻炼。
二、“文革”中的教育情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遭到了极大的摧残。9 月间,农场中学学生“停课闹革
命”,走向社会,“破四旧,立四新”,回校后又夺取了学校的党政财文大权,批斗了“走资
派”、“反动权威”,横扫了一切“牛鬼蛇神”,举校各项正常工作无人过问。1967年,中学
生继续外出“串连”,各小学也相继停课。
随后各校师生又形成观点不同的两派,互相攻击,无限上纲。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思潮
泛滥,学校房舍门窗、桌椅、图书、仪器等遭到极大破坏,全场各校损失价值数余十万元。1968
年,全场中、小学“复课闹革命”,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工宣队”也进驻学校,学校党支
部和校领导无权过问学校的一切事务。很多老师在“清理阶级队伍中”受到批斗和迫害,教学
工作实际上仍无法进行。
1969年农场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十九团,文化教育工作由团政治处宣传股领导,1972年
后,农场教育形势有所好转,学校能正常上课,一批到兵团参加建设的城市知识青年被分配到
学校担任教师工作。但不久,“四人帮”又树立“白卷英雄”,鼓吹学生应“头上长角、身上
长刺”,批判“智育第一”、“师道尊严”等,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教师思想上的恐惧。
1974年掀起“批林批孔批周公”的浪潮,1975年又号召“与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黑线对着
干”,使教师不敢教文化,学生不愿学文化,有的学生经常不到校,到校的学生也是混时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教育事业的发展遭到极大的挫折,使许多教师留下了心灵的创伤,使
广大青少年学生虚度年华,贻误了青春。
三、教育事业的重新发展
1976年,团政治处成立了文教办公室,由杨兆江任主任。1977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
二十九团改为双鸭山农场,设立了文教科,李为澄任科长,不久李泓提升为副科长。 1980 年
10月李为澄调走后,李泓接任科长,1983年2 月柳玉瑞任副科长。1985年魏景成任科长,1987
年10月成立职工培训部,魏景成任主任,文教科长由董志成担任。文教科建立后,教育工作大
有起色,全场共有了所中学,23所小学,后经过整顿,全场设立5 所普通中学、一所职业高中
和23所小学。全场设立了5 个教学行政区。第一教学行政区以场直小学为中心,管辖五队、六
队、实验站、水利队等单位的小学;第二教学行政区以农场第二中学为中心,管辖一队、二队、
三队、四队、林业二队(松岭林场)等单位的小学;第三教学行政区以农场第三中学为中心,
管辖煤矿、七队、八队、砖厂等单位的小学;第四教学行政区以农场第四中学为中心,管辖九
队、十队、十一队、十五队、林业一队(西瓮林场)等单位的小学;第五教学行政区以农场第
五中学为中心,管辖十二队、十三队、十四队等单位的小学。各教学行政区的区长又由各中心
学校的校长兼任。
自1978年以来,文教科并设立教研组,先后由周思哲、武一匡、杨乃兰、于喜廷负责,教
研组设3 名教研员分管语文、数学、理化等项教研工作,并与场外教育单位取得联系,交流经
验。
1984年,农场实行体制改革,教育系统也进行了体制改革,以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及场直
小学为试点,进行了选任校长、招聘教师的“选任招聘”制,校长掌握人事任免权和财务自主
权。范传国当选为第二中学校长,徐成才当选为第四中学校长,吴金莲(女)当选为场直小学
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