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第三章 医疗卫生

第一节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一、卫生所的建立

农场建立初期,没有医疗机构。1950年,孟家烧锅,李津围子两个农场并入后,改称集贤
农场,场长刘国山通过集贤县人民政府调来裴泽甫医生,担负全场医疗卫生工作。当时交通不
便,各生产队相距几十里,裴医生只拿一个药包、一匹马、一杆枪,不分昼夜巡诊于全场各个
角落。1952年3 月中旬开式成立了卫生所,设在场部办公室旁,一大间分隔成诊断室和调剂室,
兽医也附设在卫生所,所长裴泽甫。卫生所属场长办公室领导,集贤县卫生科负责业务指导。
全所10人,其中医生、医士各1名,医生平川(原为日本陆军医官),医士马永宽。护士3 人:
平井(日本人)、佐藤(日本人)、赵长友:卫生员3 人,王井坤等。兽医葛云复、许宝林,
仍采用流动方式去全场进行医疗防治工作。

1953年2 月在二、三作业区各分设一个卫生点,医士马永宽、卫生员王井坤去第二作业区
住点,医生巩向明在第三作业区住点。日本医官平川、护士平井、佐藤先后遣返回国,调进护
士张英等人,秋后卫生所迁到办公室路南新房,兽医同时分出卫生所。 1954 年护士张英等3
人调出,调入医士吕风才、吴淑志、助产士姜淑卿等3 人,卫生所先后举办了3 次新法接生学
习班,使全场妇婴卫生工作出现了新气象。

1955年卫生所迁到小黄楼,所内分设诊断室,调剂室、注射室、外科处置室、药房等部门。
裴所长因病住院,由医生巩向明代管。场内增设畜牧队、四队两个卫生点。 1956 年2 月裴泽
甫病逝于北京,巩向明负责卫生所工作。同年秋评定技术职称,1957年 5月医生毕明彦升任卫
生所长,同年10月毕明彦因盗窃库内吗啡被捕。1958年5 月二九一农场调来医生史树芝接任所
长。

二、职工医院的建立

1959年5 月农场职工医院正式成立,从友谊农场调来王凤珠任院长。医护人员除原有的医
生史树芝、医士冯肖松、中医王玉梅、助产士姜淑卿、护士李仙芝等人外,有洛阳步校转业的
冀绍岚、张颖、魏明、白竹秀、依兰煤矿调来的杨波、李丛志、李昌显、段宝华、宗代国,垦
局医院调来的王怀安,宝泉岭农场调来的王乃和等。至此,全院包括后勤人员已达24人。不久
建立了住院处,建筑面积为240 平方米,开设24张床位,分内、外科两个病房。医院根据卫生
部颁发的综合性《医院管理条例》,初步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是年冬天,开始接收病人。1960
年元月医院成立党支部,由院长王风珠兼任支部书记。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先后送走6 人
到外地进修(王乃和去双鸭山市医院学习麻醉,李昌显去学习检验,史树芝去佳木斯医学院进
修外科,车文英、关风云去汤原卫校学习)。同年调来医科大学毕业生吕素华,从汤原卫校分
配来周兰香等4 人,并从三分场调李克医生来院任副院长,韩杰三任司药,又从双市调入放射
科医生齐洪斌,医院开始筹建放射科。至此,医院在技术条件上才初具规模。

1961年职工医院内部分医生,护士、药剂、后勤4 个组,冀绍岚去佳市中心医院进修儿科,
李以贵去双市医院进修妇科,车文英学习助产。1962年由韩杰三、马永宽等人组成制药小组,
制造一批参茸虎骨酒。

1963年场部迁入新址,医院子7 月迁入原场办公室。病床位扩大到40张,放射科正式开始
工作,X 光机第一次用于临床。

1964年李克副院长调回原藉,1965年院长王风珠去佳市医学院进修内科(为期一年),史
树芝代替院长职务。1966年1 月李中秋调医院任党支部书记。

三、“文革”中的职工医院

1966年6 月,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涌入职工医院,8 月,原院长王凤珠从进修的佳市医学院
被揪回,11月医院迁到新场部新建医院,有床位80张,并增设一些临床科室。 1967 年医院领
导被夺权,由群众选出了5 人小组,史树芝任组长。在“4·12” 踢开“场文筹”、“5·16”
争夺广播站之后,医院形成“红总”、“红司”两派,战斗队纷纷成立,党政工团组织均瘫
痪,各种规章制度失灵。1968年5 月出现了批斗、关押、抄家、游街示众举动,院长王凤珠被
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8 月,三师工宣队进驻农场,李海峰带队进驻医院,11月医
院书记李中秋被批斗,约一周左右投井自杀。

1969年初,医院随着二十九团的组建改称卫生队,王义甫任代理队长,于美华任代理副队
长,薛永忠、王怀安分别任代理正副指导员,卫生队下设两个排,医生排排长杨波、齐洪斌,
护士排排长王必红、王会芹。全队共有64人。其中医护人员27人。1970年 3月王凤珠得到“解
放”,任卫生队长。孙朋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沈野婴任团支部书记兼副队长、(党团活动
恢复),免去于美华副队长职务。不久,现役军医李庆生调卫生队任队长。

1970年、1971年、1972年和1975年先后4 次组织医疗队分别进驻四连、一连、九连和八连。
1971年5 月免去王义甫卫生队队长职务,调回十二连卫生室。5 月份由卫生队自建制药厂100
平方米,仅用两个月建成投产。

1973年春,邓晓医生从32团调入卫生队,10月指导员孙朋调离卫生队,张斌接任党支部书
记。

1974年3 月王文才任命为副队长,撤销沈野婴副队长职务。

1976年3 月在周来俭副政委主持下,组成路线教育工作队,由张太胜带队进驻卫生队,大
搞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王凤珠同志再次受到冲击。

卫生队住院处于6 月初正式分内、外两科,内科由薛友忠负责,外科由洪廷勋负责,10月,
粉碎“四人帮”,全体医护人员无不欢欣鼓舞。现役军医李庆生队长调离。

四、医院卫生科的分离与合并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1977年3 月卫生队随着农场的恢复而改称医院,同时组织卫生科。
王风珠任科长兼院长,薛永忠、王文才任副院长,1978年吕素华医生调往河南。同年11月从友
谊农场调来刘锡桐任医院院长,免去王凤珠院长职务。年底卫生科搬到场机关,科院正式分开,
王文才离职去哈市中医学院进修,李雨贵去佳木斯学院进修,时间均为一年。

1980年5 月医院搬到具有3700平方米的新建院址,床位扩至100 张,住院处开设内科、外
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医,传染病等病室。门诊增设牙科、五官科,心电室等科室。

1982年住院处内科增设老干部病房,1983年1 月科院再次合一,刘锡桐任科长兼院长,许
永哲任党支部副书记。1985年张斌退居二线,刘锡桐兼支部书记。

1987年刘海燕任工会主席(仍兼总务主任),刘锡桐被评为管局“十杰”之一。

五、职工医院规模医院新址位于场部东侧,全院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呈“工”字形平
房,前栋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牙科、五官科、外科处置、注射、化验、心电、X
光、理疗等10个科室,为门诊部。后栋为住院处,拥有100 张床位的病房。均有自来水和暖气
设备。全院有142 人,分为五大组:门诊组、内科组、外科组、药剂组、后勤组,内外科年均
收治患者2000多人次。

双鸭山农场医院组织机构现状表



一九八七年医疗各组工作人员情况



各时期医疗卫生编制情况比较表



1984年医院卫生干部数及质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