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卫生防疫工作
第二节 卫生防疫工作
一、疾病调查与预防
防疫站自成立之日起,即重视疫情调查和疾病预防工作,1975年的中心工作是调查和预防
传染病和多发病,集中力量搞投药、疫苗注射。在对肠道传染病的治疗上,提倡饮食、饮水卫
生管理,当时,农场五队、十队、二队时有伤寒病交替发生,每年需有近 2吨药物,六六粉、
漂白粉、敌百虫,投放到连队,对新建连队,为了降低鼠类密度,控制出血热疾病发生,防疫
站为之投入大量的灭鼠药和灭鼠器材。1978年,在管局大力支持下,历时一个月,集中力量搞
全场性结核普查工作,查出100 多名需要治疗的患者,全部进行标准化疗。至1981年未曾间断。
1982年、1986年高温干旱,肠道传染病暴发,防疫站全力防治,并发动群众灭蝇,又投入了2000
多元的凯苏灵,使发病率下降。
二、计划免疫
1983年4 月,在双鸭山市的统一安排下,农场开始进行由世界卫生组织安排的、以 4种疫
苗预防、6 种传染病编制程序的计划实施,在全场进行摸低调查,建立卡片和簿册,场部地区
由防疫站直接抓连队由基层防疫网办理,对全场4000余户居民中0 —7 岁儿童2198人普遍建立
接种卡证。从5 月份开始到10月份,为2 个月婴儿服麻瘅糖丸I 型99人;3 个月婴儿服Ⅱ、Ⅲ
型糖丸99人;7 个月婴儿注射“百白破”,8 个月婴儿注射麻疗疫苗,6 月份为全场1 —7 岁
儿童进行三联加强注射。由于实施了计划免疫工作;漏种、错种现象逐步减少。1983年底双市
计划免疫工作检查中,农场得到好评。1986年,计划免疫工作列入“七五”规划,农场大力普
及儿童免疫工作。按照登记簿册及接种卡证发药和注射,得到幼教部门和居民组织的支持。
三、结核病流调与防治
农场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虽进行过全场性的结核病情普查和治疗,但囚工作人员
不固定,资料保存不全,化疗间断,效果不明显。1984年6 月,红管局召开结核病防治工作会
议后,农场重新制定结核病防治工作方案,确定专人,重新进行普查普治。1984年底,在管局
支持下,发动全场各队卫生人员配合,对重点人群5157人实行流调。其中男性2864人,占55.54%。
女性2293人占44.46 %。15岁以上1087人,男性729 人占67.07 %,女性358 人,占32.93%占
调查总人数21.08 %,15岁以下儿童4070人,其中男性2135人,占52.46 %,女性1935,占
47.54 %,占调查总人数78.92 %。1985年又进行了结核病普查,由农场防疫站副站长张德润
任调查组长,在管局防疫站大力支持下,于5 月31日开始对全场筛选重点可疑患者1538人,包
括○T 试验阳性儿童摄片133 张,以厚涂片法查痰132 人次、15岁以下儿童○T 试验4078人,
占实有儿童(不包括1 岁以下儿童)79.97 %,复验4070人,复验率为99.8%,经过胸部X 线
和○T 试验筛选,对有异常阴影和已知结核病人摄片,调查组集体鉴定,发现结核病人32名,
其中活动性肺结核I 组1 人、Ⅱ组32人、Ⅱ组9 人,以厚涂片法查痰132 人,发现菌阳病32人,
其中I 型9 人、Ⅱ型1 人、Ⅲ型19人,IA型3 人,对查出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特别是菌阳病
人,分别根据国家和省的标准化疗方案逐个落实措施,为保证疗效,由场结核病防治领导小组
和防疫站监督,连队医生负责治疗管理,场防疫站定期检查,最少每月一次。全场分4 个普查
点,历时33天完成了普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