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技队伍

第二节 科技队伍



农场科技人员的主要来源,有五十年代末期由洛阳步兵学校、成都军
区预备第四师,空军武汉防空学校等部队转业军人中的科技人员(包括机械、卫生、教育方面
的人员),有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由大学、大专、中专毕业分配来场工作的人员(包括农学、
农机、畜牧、林学、工矿、医药、文教等方面的人员),有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由农场选
送至各专业院校进修,代培的专业人员,有通过自学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合格的技术人员。

全场现有中级职称的(工程师级)的科技人员39名,初级职称的科技人员387 的,其中助
理工程师级193 人,技术员级284 人。

附表:
双鸭山农场科技人员及有学历人员统计表



三、科技工作
农场科技工作经历了一个较大的马鞍形,在建场初期科学技术事业就受到了重视,一直同
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互为依存、彼此促进。当时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缺乏的情
况下,建立了修造厂、气象站、良种站、畜牧队、苗圃、果园等单位。为指导生产,提供了科
学依据,为农业、畜牧业、林业的发展探索了路子,机务战线所进行的简单改装及建立的各项
规章制度,保养、修理措施,为后来的机务管理标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科
学实验活动也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成为指导生产的手段。管理水平也不断的提高,科
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技术骨干和领导骨干,为垦区、农场的组建,输送了大批的技术
人员骨干分子。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前期,农场曾出现了生产、科技两兴旺的景象。当时分场里还配备
了专职和兼职的科技管理干部,文教战线建成了农场中学。一九六一年培养出首届毕业生,有
文化的劳动者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各条战线:卫生战线,农场医院初具规模,为预防疾病、提高
人民的健康水平,保证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机务战线,坚持双班保养,标准作业、机具配套,
加强对机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都是很有成效的。同时改装成了过筛机、脱谷机、康
拜因大滚筒等设备。畜牧战线,科学养猪、养鸡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饲养、管理措施,哈白猪
的纯种繁育成绩显著。农业战线;引进新品种,广积农家肥,合理轮作,实行“三三制”,种
地与养地结合,使农场粮食单产名列原东北农垦总局的前矛。农垦部王震部长曾率领农场科技
工作者到新疆、海南等垦区介绍经验,在这段难忘的历程中,很多科技工作者,埋头苦干,呕
心沥血,做出了很大贡献,例如气象站数十年日积月累记载了很多宝贵的有价值的资料。

正当随着生产技术在前进,科研成果在积累,机具种类在增加,标志着农业科学要有较大
发展的转折关头,出现了十年大动乱,使科技队伍受到了摧残,专业机构遭到了破坏,生产与
科技事业遭到严重阻碍,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一些大、中专毕业生离开农场。据不完
全统计,1960年后,国家陆续分配来的大学生,因种种原因,有42名同志先后离场,使农场的
建设遭到巨大损失。

就是在这种重重困难情况下,一批科技人员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做了大量的技术工作,
1967年小麦单产创历史较好成绩,达到360 斤。有的科研项目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得以延续下
来,如受管局科技大会奖励的李自德同志,培养的玉米HD103X100 品种,陈云林等同志的哈白
猪育种成果,都是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坚持数年勤奋工作搞出来的。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迅速地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
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明确了科学技术和四个现代化的关系,科技战线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好形势,其表现是:

第一、认真地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肃清了“左”的错
误影响,对过去的冤、假、错案全部平反,激发了科技人员的政治热情,同时陆续提拔了一批
科技人员担任领导职务,对一些所学非所用的科技人员安排归队,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第二、给科技人员授予技术职称,加强队伍的建设。农场从1980年起在农机,农学、畜牧
兽医、园林、会统等专业进行了职称的套改,复查、评定,晋升。现有中级职称39人、助工103
人、技术员级284 人。教师队伍暂未评定职称。近年来有不少同志被选派到外地学习、培训。
农场还举办了两次外语学习班,一次是1989年办的英语初级班,一次是1981年办的科技日语速
成班。为提高业务水平,从1981年起为农业、机务等科技人员订了《北大荒农业》、《北大荒
农机》杂志,1984年又给中级科技人员每人订一份杂志,解决了参考资料不足的问题。从1980
年至1987年落实了科技人员的有关政策,发放了科技人员浮动工资、边疆补贴及报刊费。

第三、依靠科学,指导生产,搞好科研项目和技术革新。八十年代开始,农场逐渐摆脱了
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局面,依靠科学指导生产,逐步的实现了稳产高产,特别是 1983 年小
麦单产达429 斤,创历史最高记录。一些科学技术已转化为生产力,如在农机战线机务管理工
作,总结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使农场被评为总局的第一个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这些经
验传播到全国各农场。在提出农机具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性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革新,
摸索出了平、改、涂,浸、治、漏经验,还试制成功柴油水预温装置,精量点播机,康拜因大
滚筒、喷药机械、深松犁、秸秆抛散器等。农业方面研究了早晚窄栽培技术,因土施肥,化学
除草,高产攻关、深松浅翻、蔬菜提早供应等。畜牧方面科学饲养和管理,黄牛改良,哈白堵
的世代繁育和育肥性试验成功。林业果树方面,培育了大面积的人工林,引进了山葡萄种,进
行林木生长量的调查。生产了木耳菌、蘑菇菌,栽培了天麻、黑木耳生产发展迅速。1986年在
农、林、牧方面基层种技推广工作取得成效被总局授予荣誉证书的有杨树芳、付品林、李富洲、
刘玉兰、周承垣、李静文、张义等。

医疗卫生方面,建成一座设备比较完善的中型医院,做到了一般病不出场,在预防疾病、
计划生育方面成绩显著,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

文教战线,建立了五所中学、一所高中、一所职业高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材。场直小
学教师王承艳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农场担任管局以上课题9 个,1984年已有3 项完成。1984年9 月7 日,农场成立了科学技
术协会,全场科技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里程。1985年成立了科技信息办公室。主办《科技信
息》小报,每半月一期,向各单位和承包户提供科技信息。

四、科研成果

60年代:1、成功试制过筛机、脱粒机。

2、哈白猪的世代繁育。

3、合理轮作、“三三”制推广。

4、马玲薯和窝瓜丰产栽培经验。

70年代:5、李白德培育HD103X109玉米种。

6、农用柴油预温。

7、康拜大滚筒试验成功。

80年代:8、深松犁试制成功。

9、茎秆抛撒器的应用。

10、早、晚、窄耕作法的研究。

11、蔬菜提早供应。

12、黄牛改良。

13、化学除草剂大面积使用。

14、栽培黑木耳、天麻,蘑菇的技术研究。

15、小学实验班集中识字成果。

16、孙振明、张广印研究设计的烟道防火罩获国家专利证书。

17、郑二奎、王履和探讨的麦茬免翻30—35cm交叉深松耕法推广应用。

18、食醋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19、大豆早、晚,窄、平播种法的推广应用。

20、甜菜筒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

21、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22、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

23、大豆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24、大豆高产栽培开发研究课题1985年获总局一等奖,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二等奖。
1986—1987年报刊发表论文



农场歌曲一:



农场歌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