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邮电支局
第五编 社会
第一章 驻场单位
第一节 邮电支局
农场范围内有隶属于省农场总局、双鸭山市及双鸭山矿务局驻场机构。其中双鸭山邮电局
农场支局、农业银行双鸭山支行驻农场办事处、双鸭山税务局驻农场税务分局等单位在农场时
间较长,与农场业务联系紧密,有的单位在一段时期中业务由农场代办,故关系更为密切。这
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大部分由农场推选,由市里确定。总局驻场通讯站成立时间较短,双鸭山矿
务局驻农场火车站与农场无业务上的联系。管局管辖的工商物价管理局虽刚成立,但与农场业
务联系紧密。根据上述情况,邮电、银行、税务、工商分别成节入志。
双鸭山农场邮电支局的前身是集贤农场邮电所,成立于1955年6 月6 日。地址在老场部
(现一队队部所在所地),归双鸭山市邮电局领导。农场邮电所初建时只有两名工作人员——
陈德林、吴国祯。业务比较单纯,只邮寄一般信件,并与双鸭山邮电局通电话。
随着农场生产建设的发展,农场邮电业务量逐渐增大,工作人员也逐步增加。1958年7 月
间,成立了集贤农场邮电支局,由赵玉清担任支局局长,人员均由农场推选,共 8名。支局由
双鸭山邮电局领导。业务除邮寄平信、挂号信之外,还邮寄包裹、汇款、保价信等,有正规的
规章制度。
1959年年初,邮电支局迁至四方台矿,农场只设邮电所,职工减为5 名。直到1963年农场
场部东迁时为止,仍保持此种状态。农场迁移时,只有贾伟昌1 人随场部迁入新址,与农场办
公室一起办公,业务范围缩小,只邮寄一般信件。1965年,人员有所增加。文化大革命期间,
农场邮电机构被封闭,成为全国各地绝无仅有之事。
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集贤农场改为二十九团,隶属于第三师。 1971 年,
二十九团又建立支局,名为二九支局,由贾伟昌担任局长,工作人员有袁义君、叶国良等。邮
电支局业务仍归双鸭山邮电局领导,业务范围又扩大。办理邮寄平信、挂号、汇款、保价信、
包裹等项业务,只是与市内不通电话、电报业务也停止。
1972年,邮电支局实行了邮递摩托化,邮递工作分片用摩托车运送加快了报刊、杂志及各
类信件、包裹的传递速度,方便了用户。
1976年,冯久昌接任二九支局局长,1977年2 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二十九团改名为双鸭
山农场,二九邮电支局也改名为双鸭山农场邮电支局。1978年由贾伟昌担任支局局长,1983年
葛春恩接任局长,1984年,葛春恩调走,由吕永威担任局长。支局共有工作人员8 人,设兼职
会计、统计各1 人,负责内部经费收缴及业务统计。局内职工工资由双鸭山市邮局作表,支局
按表支款开资。1984年后,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函件成为人们互相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几年
来,仅平信的进出量平均每月就达9760多件。邮电支局除办理售票,包裹、挂号、保价、汇款
等业务外,1984年初又开办了长途电话业务和电报业务。报刊,杂志的收订量也大为增加。1985
年,全场共订杂志4615份,报纸2922份,报刊订购费达49,038 元。1986年,场机关压缩办公
费用,报刊订购量减少杂志仅订 478份,报纸仅订2092份,报刊订购费为1771元。1987年形势
大为好转,杂志订购量增至6640份,报刊为3248份,报刊费为52138 元。1984年后,支局在工
作中制定了各种岗位责任制,并经常开展各种类型的业务竞赛,设有学习园地,职工经常撰写
学习心得和工作体会等,在工作条件方面,支局解决了局内的暖气取暖和自来水供水等问题,
为职工和用户提供了方便。从1984年至1986年,支局连续被双鸭山市邮局评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