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服饰
第一节 饮食、服饰
一、饮 食
建场初期场区居民的主食以玉米为主,也有白面、小米和高粱米。玉米作楂子饭、大楂子
粥、玉米饼、窝窝头。白面主要做馒头、烙饼、擀面条,年节时包饺子等。高梁米、小米做饭、
煮粥。副食以白菜、大头菜、豆角、土豆、茄子、辣椒等为主,生菜、大葱、面酱也是常备的
小菜。猪肉炖粉条是节日的佳肴。五十年代末期,大批转业军人及家属到场。农场粮食生产情
况有所改变,小麦播种面积增加,白面的供应增加至50%,有时至79%,因而主食大都以馒头
为主,其次为玉米、小米,副食基本无大变化,夏、秋以茄子、辣椒、豆角、芹菜为主,冬季
仍以土豆、白菜、大头菜(甘蓝)、萝卜等为主,大部分人家淹酸菜、制咸菜等。六十年代初
有人从南方带回丝瓜、冬瓜、瓠子、苦瓜等种子试种,初步获得成功,但无法留种,故未见推
广。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主食为100 %的白面,有时也供应大米,都是用白面到外地换
来供应给居民的。1982年农场开始种水稻。副食随着市面供应情况好转,饭桌上鱼、肉、鸡、
蛋也逐步增加。逢年过节,莱肴中也有鲜蟹,对虾、海蜇等海味,有些人家用火锅。
饮料初期为散装白酒,五十年代后期有瓶装白酒,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场出产的《北
大荒》酒成为餐桌上主要饮料,七十年代商店即有各种瓶装白酒、曲酒、果酒。八十年代又有
大批啤酒、汽酒、清凉饮料,如雪梅露、霜雪露等。白酒也由高度酒向低度酒发展,如五加白、
刺五加等。茅台、白兰地、五粮液、沪州老窖等名酒也在宴会餐桌上出现。
二、服 饰
建场初期职工大多穿黑色短装,也有穿蓝色、灰色短装的。干部穿蓝色干部服。家属则穿
蓝色或深色小花短衣。冬季男女均穿深色棉衣、戴皮帽,女的也有围头巾的。五十年代末期,
转业官兵大批进场,他们大部分穿黄军装,家属有的也穿黄军装,有的穿灰色或蓝色“列宁服”,
女青年穿白色,天蓝色或小花布上衣,蓝色、灰色长裤,有的也穿裙子。围头巾或围巾。冬季
男的穿黄棉军装扎皮带,脚穿棉胶鞋,也有穿毛皮鞋、大头鞋或毡靴的。女的服装仍以蓝、黑、
灰三色为主,鞋则以棉胶鞋或布棉鞋为主。
“文革”期间,服装比较单调“划一”。中年、老年男女穿蓝色、灰色制服的居多,青年
男女特别是学生,穿黄色军装的较多,也有穿蓝色军装式样服装的,男女“红卫兵”穿黄军装、
戴红五星帽徽、红袖标、扎皮带,挎“红宝书”袋。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服装开始有较大的变化,面料质地提高,花色品种也较为多样。
中年、老年多以化纤,混纺衣料或呢绒、纯毛衣料做衣服,有的也穿西装。青年男女服饰变化
更为明显。他们讲究质地优良、色调和谐,款式新颖,季节分明。男装有呢制服、羽绒杉、夹
克、风衣、西装等,领带上别针也有讲究。女装有呢绒衣、蝙蝠衫,长、短裙,连衣裙,羽绒
服,呢大衣等。有的戴项链,耳饰、手镯、戒指,绝大部分穿高眼皮鞋,儿童的衣着更为五光
十色,中式、西式、古式、现代式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