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知名人士
第三节 知名人士
苏 金 星
优秀文化战士苏金星同志,是湖南省长沙市人,1933年4 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他只念
过五年小学,后来就进了孤儿院。1949年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
获得解放,15岁的苏金星走出了孤儿院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被选入湖南省军区文工团,
不久又被选送去学习电影放映技术,结业后担任放映员。1953年空军防空学校在武汉成立,他
调入防空学校任放映组长,在此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大量阅读文艺作品,并开始写作。
1958年,他随十万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先后在五九七农场,集贤农场劳动,1960年在集贤农
场三分场二队(现双鸭山农场十四队)任文化教员,后又调场宣传部工作。同年冬天调合江农
垦局《北大仓文艺》编辑部工作。在此期间发表了《红灯》、《张玲要结婚》等短篇小说和散
文。1962年春天调入萝北农场工作,在那里刻苦学习和锻炼,利用业余时间创作,1980年发表
了中篇小说《偷渡的人》。不久调双鸭山市任文联副主席,负责编辑文艺月刊《山泉》。1983
年调河北省承德市担任文联副主席,负责编辑文艺双月刊《热河》。1984年,他出版了长篇小
说《慈禧墓珍宝被盗案》。不久应西安电影制片厂之约,又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慈禧
墓珍宝传奇》共四集,拍成彩色影片,其中第一集《东陵大盗》,第二集《平津夺宝》在首都
放映时,博得文艺界及史学界人士的高度评价,称“影片将历史史实与传奇故事相揉合,在处
理历史题材、风格民族化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可谓一部雅俗共赏的娱乐片”。
第三集《山寨的毁灭》、第四集《大战渤海湾》也已拍成,在各城市放映。
苏金星同志原有文化水平不高,但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十足的进取精神,经过刻苦自学,
勤奋创作,终于得到可喜的成果。他为垦区文艺创作事业作出了贡献,为自学成才者作出了榜
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