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 福 村”的诞生
“幸 福 村”的诞生
郭文祥 武一匡
双鸭山农场十二队位于宝清县三合村的东边,三合村的老乡称它为“东岗”;它又是二合
村(现农场十三队)的南邻,二合村的百姓则称它为“南岗”。建队之初,全村的房舍是一排
排的“马架”——一种低矮、狭窄的泥草房,因而很多人又称这个村子为“马架屯”,而只有
它的居民——我们这些转业官兵和随军家属们,亲呢地称它为“幸福村”。
幸福是用汗水换来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30多年前的艰苦岁月。那是1958年5 月,中国人
民解放军预备第四师第十二团的部分转业官兵奉上级的命令,来到了这片灌木遍野,杂草丛生
的荒原,执行屯垦戍边的任务。刚到这里,没有住房,没有帐篷,怎么安身?大家放下背包,
取出雨布,将几块雨布用绳子联起来,拴在树干上,搭上一个临时的小棚,地上铺起树枝、榛
条和干草,这就是栖身之地了。刚刚成立的分场领导班子决定:建造小“马架”,解决临时住
宿问题。并规定以班为单位施工,除备料时间外,每班三天完成一个“马架”,上冻前全部搬
入居住。质量的要求是:不透风,不漏雨,保安全,至少能住两三年。
一场特殊的战斗打响了。每天清晨,除了炊事人员外,上至分场场长、书记,下至收发员、
通讯员、农业工人,凡是身强力壮的,全部到南山杠木头。新砍的木头很沉,小的有六、七十
斤,大的有一百多斤,往返要走十五、六公里,而且没有一条正规的路。早上空着肚子扛一气
活,回来再匆匆洗脸、吃饭,又准备上班。有的同志肩膀压肿了,脚上打了血泡,可还是咬着
牙坚持干,谁也没向组织上反映过什么。吃过早饭就急着上工,职工不用说,早早地到了工地,
家属也争先恐后参加劳动。使用的工具:锹镐、斧、锯、土篮、水桶,只有少部分是公家购置
的。大部是同志们用自己的转业费购买的。体质好的同志伐木、锯木、挖土、和泥、整拉合辫
(用草滚沾泥浆,好编垒成墙壁),体弱的同志们和家属们拧草把、绑房架、扎篷条,抹大泥。
没有钉子,没有绳子,用椴树皮捆扎、固定;没有泥抹子,没有托泥板,用手抓泥抹墙,抹房
顶、从清晨到黄昏,干完一天活,个个都感到腰酸背疼,手指发直、发麻,但是第二天还是积
极地干。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我们这里条件很差,给养供应也不及时。刚开始,我们
吃的是什么饭菜?主食大部分是高粱米,副食是煮黄豆或葱花盐水,嫩绿的鲜菜是见不到的。
这对我们这些从成都和武汉等大城市来的南方人来说,是不习惯的。但很快地也适应了,
当兵的哪有那么多讲究!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每个月的月初还要到25公里远的七星泡粮库去背粮。25公斤重的
粮袋,用绳子套好,背上就走。成群成伙的穿着军装的汉子边走边哼着军歌。老乡们都用惊奇
的目光瞅着我们,不知这些“吃粮的”老总唱的是那出戏。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快,解决副
食问题也是当务之急。分场一面派人到七星泡、宝清、福利屯买回一些蔬菜、粉条、猪肉等,
不时改善一下伙食;一面抽出人员开荒种菜、还向老乡借来石磨,利用晚间,各班轮流拉磨做,
豆腐。
经过四个月的连续战斗,一排排的“马架”小房出现在岗上,一条条平整的道路也踩出来
了,好一个整洁的村庄。它该有个得体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呢?有人提议叫“军垦村”,有人
说叫“新岗村”,有位同志说:“我们要在这里创造幸福的未来,就叫它幸福村吧!”“对,
为祖国造福,为子孙造福,这个名字很好”有人举起了双手。大家同意了这个建议,“幸福村”
从此诞生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十二队街道宽阔,路柳成荫,一排排的红色砖瓦房,一根根电视天
线杆,布局均匀有序。队里有新型的俱乐部,有设备完善的校舍和卫生所,有漂亮的“职工之
家”,农业、牧业、渔业、商业,各业兴旺。这个队已成为垦区的文明连队之一,“幸福村”
的名字当之无愧了!
(原载《双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