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场的建立

第二编 简史

第一章 建场初期(1958——1962)

第一节 农场的建立


一、农场的前身——八五二农场三分场
  五九七农场原名八五五农场。它是在八五二农场原三分场的基层上扩建起来的。
  1956年6月,以师长黄振荣为首的铁道兵转业部队在宝清县东南的南横林子地区建起八五
二农场。
  1956年11月,密山铁道兵农垦局接到王震部长要迅速组织人力进长林子建点的指示,责成
八五二农场组织落实。于是,八五二农场遂抽调冯子明同志,带领20余人前往踏荒布点。经过
勘察,决定在宝清县城以北20公里处的大孤山地区,西至双柳河村,南至高家围子,北至金沙
河,东部至长林子,这一广阔的沃野荒原上,建立一个三分场,布点四个农业生产队。
  1957年2月,春节刚过,在南横林子开荒建设光荣村、草原村的铁道兵等转业官兵,除留
下一个中队外,其余700余人,(包括1956年12月河北支边青年200余人,黑龙江省九三技校学
生30余人)在分场场长冯子明、副场长鞠殿荣的带领下,由光荣村、草原村冒着风雪严寒,用
推土机开路,向新的开荒点进发。
  当时分场部设在大孤山下的大北村。下属的四个生产队,一队设现在的一分场一队,二队
设现在的一分场二队,三队设现在的四分场场部,四队设现在的一分场十队。那时没有房子,
全部人员都住在农村社员家里。一队大都住在双柳北村,二队住高家围子,三队职工住蒙古包、
帐蓬,家属住在岛外的本德北、义德等老乡围子,四队大都住在二道山、三道山。
  当年,在机务队伍人员新、机农具不配套、没有道路、没有排水设施等各方面条件都非常
困难情况下,边建房、边修路、边排水、边开荒,还做到当年春开春播,当年有收获。分场所
属四个生产队,一个临时开荒队,以及支援三分场开荒的友谊农场开荒—队,共开荒10.3万亩。
其中友谊农场开荒队开荒33,072.3亩。当年播种各种作物13,315亩,其中大豆11,085亩,
谷子660亩,高粮60亩,冬播春麦1335亩,蔬菜土豆75亩。秋后共收粮豆730吨,蔬菜20万斤。
建土草房11,473平方米,其中住房9292平方米。挖排水沟5万公尺,土方9万立米。
  三分场建点不足八个月,9月份接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指示,王震部长也先后两次率苏联
农业、机务专家来大孤山地区视察,决定筹建八五五农场,并责成冯子明、曲延令、鞠殿荣三
同志负责组织领导。十月陈万才同志由海南岛调来任农场场长兼书记。
  1958年1月1日,密山铁道兵农垦局正式下文,将八五二农场三分场扩建为八五五农场。陈
万才同志任场长兼党委书记,冯子明同志任副场长,下属七个生产队。
  二、转业官兵来场
  1958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中、下旬驻四川的预备四师全师干部和部分战士,预备二师、沈阳
空三军、武汉防空学校的部分官兵和学员纷纷响应党中央关于“上山下乡”和中央军委动员十
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号召,毅然决然地离开舒适的城市和部队生活环境,带着家眷,
解甲归田,先后来到刚刚扩建的八五五农场,而且全部按时到达指定建点位置。预四师机关
驻宝清县城,所属的步兵十团进驻凉水,十一团进驻巨宝山,十二团进驻七星泡镇,地炮团进
驻二道山、三道山及现在的——分场十队,;葛炮团进驻十二里,教导团进驻现在的一、二队
及高家、付家、北双柳老乡围子,师部所属八个独立营分别进驻宝清县城和双泉等地,预二师
全体转业官兵进驻本德东、本德北一带,空三军全部进驻大北村,武汉防空学校人员,家属留
住义德村,官兵全部进驻长林子生产队。
              1958年转业官兵来场人数表


  在广大复转官兵中,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预四师上校政治部主任刘国英同志,地炮
团中校政委杜奕同志,十团中校政委刘清海同志,汽车营少校营长蒲汝明同志。有转战南北,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大功功臣和模范共产党员。
  广大转业官兵来场之后,农场的建制也由原来的两级管理改为三级管理,由原来的七个生
产队,扩建为七个农业分场、一个煤矿、一个基建大队、一个修配厂、一个职工医院、16个农
牧业生产队、两个伐木队、一个汽车队。
  农场班子、两级机关和基层单位的机构和人员配置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充实。5月 11日,
新的农场临时党委组成。委员有原预四师上校副师长华兴,上校政治部主任刘国英,农场党委
书记陈万才,农场副场长冯子明,预四师教导团中校团长王书田,地炮团中校政委杜奕,预二
师少校团政委六分场党委书记胡坤,预四师后勤部少校政委赵其昌,七分场党委书记曲延令,
预四师十团少校副团长兼参谋长、四分场场长胡连生,预四师十二团少校副政委、五分场党委
书记王正之,预四师政治部大尉组织科长、三分场党委书记阎清玉。常委有华兴、刘国英、陈
万才、冯子明、杜奕五名同志。5月18日,决定总场机关编制为一室一部,十五个科。6月9日,
农场行政班子也正式组成,场长华兴、党委书记刘国英、陈万才,副场长冯子明、王书田,
政治部主任杜奕。广大转业官兵及分场、生产队级干部,也安置到岗就位。
  至此,农场扩建的组织工作基本就绪,职工由712人,迅速增加到2893人,总人口由1383
人,增加到4600人,农场区域控制面积由100余万亩,扩大到630万亩。
  三、自己动手,建点安家
  农场为了迎接广大转业官兵的到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县委、县政府、各社队也都给
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但是由于人员多,时间紧,新建的分场生产队又都分散,远离村屯,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路无一条,困难很多,几乎一切全要从头开始。
  当时家属都安置在社员家里,有的同社员同住一铺炕,有的住南北对面炕,有的一铺炕上
住两户复转官兵家属。像长林子分场与家属住地相隔几十里,春夏秋三季交通断绝,平时难以
照看。1957年5月,曾发生4人涉水到岛外探望家属迷路,冻饿而死亡2人的悲惨事件。进点的
干部战士,住自己搭的草窝棚。有的分场点上人员,把几棵柞树用榆树条子捆在一起,成个人
字形,外面披上羊草,里面地上摆些树条,铺上被褥,挂起蚊帐,就是一两个人的临时住房。
这些草棚,既潮湿,又透风漏雨。喝的是草甸子水,吃的是高粮米、大楂子、玉米面、干菜、
咸菜。蚊叮虫咬、狼群嚎叫,但大家仍乐观地开着玩笑,把最烦人的早上的小咬、中午的瞎
蜢、晚上的蚊子戏称为“黑寡妇”“B—29”“油挑子”(1950年志愿军战士对侵胡美军使用的
几种飞机的称谓)轮番轰炸。在这种情况下,进点后首要任务就是建房,建集体宿舍,建食堂。
而最大量的是盖家属房,解决夫妻分居,扎下脚根的问题。同时还要修路、排水,清除荒地
障碍,保证开荒生产。
  据此,新建点都以建房为中心,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以保暖适用为原则。广
大复转官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慨,投入房建。上山
伐木运木。许多干部战士肩压肿了、磨破了,垫块手巾继续干;到草甸子割草、背草,手割破
鲜血直流,包扎包扎仍不下火线;和泥、拧拉哈辫,许多同志累得躺下起不来,但仍咬牙坚持
干。他们以艰苦为荣,以场为家团结战斗。十几平方米的家属房最快的一两天就完成了。上冻
前,单身的干部战士都住进了集体宿舍,来场的家属也几乎全部搬进了新房。新村家家升起了
袅袅炊烟。这一年,全场共建土草结构家属房30,028平方米,其它用房12,472平方米,实现
了当年进点,当年安家。
  1958年——广大转业官兵来场第一年,在修路、排水、伐木、开荒生产诸多方面,也都显
示了他们艰苦奋斗,无往不胜的战斗精神。
  宝清通往七星河的宝七公路,原为1944年日本鬼子所修。十数年后,杂草丛生,许多地段
已经被水淹没,桥梁倒塌,根本无法通车了。为了迎接中央领导来垦区视察,上级要求务于
“七.一”前修通这条44公里土公路,架起40米长七星河大桥,15座全长 158米桥梁,13座涵洞,
以便与友谊农场公路接通。为此,农场党委提出:“以上甘岭精神修通宝七公路,迎接周总
理”的战斗口号。5月19日,各分场抽调修路大军800余人,靠锹挖、肩挑,往返于几米、几十
米的泥水之中。同志们历尽艰辛,苦战半个月,于6月6日提前竣工。
  10月下旬,全场组织278人进冷寒宫伐木。先遣设营人员涉过没腰深的七星河,度过少粮
断炊之艰难,终于为上山人员,开了路设了营。全体上山人员,苦战48天伐木 18700余立方米。
一分场工人戴仁高、二分场工人姚志兴同志在这次伐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8年,开荒24000亩,播种85530亩,生产粮豆2763吨,养猪1243头,禽1257只,工农业
总产值由1957年的56万元增加到1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