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五边”建场方针见成效

第五节 “五边”建场方针见成效


“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建场方针,是总路线大跃
进的产物。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决定,要动员退役军人,大办军
垦农场,广大转业官兵一下涌进北大荒,如何安置,形势逼人。当时只好把点铺开,把面扩大,
把人推进荒原,搞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实行“五边”建场方针。在那样的条件下,只
有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不怕艰难困苦、只讲奉献,不
讲索取的广大解放军转业官兵,才能团结全场职工在这人烟稀少、地冻天寒的北大荒,站住脚、
扎下根,建起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场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为国家分担了困难,为北大荒
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场五年,为贯彻“五边”建场方针,他们历尽艰难。吃的是粗粮缺油少菜,经常是白开
水、大饼子就咸菜。除了节日,全年很少吃到猪肉。1961年“低标准、瓜菜代”,更是饥不饱
腹;住的是“马架房”、土草屋,冬天晚上睡一宿觉,早上起来被子上一层霜。雨天,屋外大
下,屋里小下,屋外不下,屋里还下,真是夏不遮雨,秋不避风,冬不保暖;穿的是部队转业
时的黄棉衣,旧军装。棉袄冬春穿,夏秋也离不开,破的全露了棉花,单军装破得衣不遮体,
扣子掉了用绳子绑到身上。许多同志,冬天无棉胶鞋,夏天无单胶鞋,雨天无水鞋。冬天脚冻
肿了,夏天脚泡烂了。机务人员三年不换发工作服,更是油渍麻花;那时全场没有一条雨后能
够通车的土公路。外出办事全靠步行。能坐上顺路拖拉机、牛马车就是万幸了。长林岛夏天全
靠坐船和趟水。居民区是雨天稀泥汤,晴天硬邦邦,生活、居住、交通条件十分困难。建场初
期,夏锄、中耕、麦收、秋收,脱谷机械作业效率很低,大部分靠人工,工人全年离不开铁锹、
洋镐、锄头、镰刀四大件。冬春排水,修路清除田间障碍,夏秋锄草,收割小麦大豆及各种
作物全都靠它。在大跃进年代,天天搞大干,苦干、夜战、大会战、连轴转。家家烟囱站岗,
锁头把门”,每天两头见不到太阳,节假日还得做贡献。就是这样大家仍情绪饱满,以苦为荣,
以苦为乐。
  在建场的困难时期,在左的思想干扰下,仍然发扬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加强了思想政
治工作,“请四老讲四史”、“忆苦思甜”,组织干部职工学理论,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郝焕文,学习本场的好人好事活动。“农忙少学,农闲多学”,“
长流水不断线”。电影队冒着零下三、四十度严寒走场串队;文工团自编自演,下队到作
业工地演出,活跃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书记进食堂,干部下田间,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
干群心贴心,亲密无间。1962年党的“七千人”大会以后,农场各级组织对几年来的工作进
行认真而全面的总结,纠正左的错误。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求实措施,调整了农场建制,缩短
了战线,精简了农场、分场机关,裁减了工作人员。制订了包定奖政策,改革试行了新的工资
制度,固定了每人一分园田地,放开了职工家庭“小自由”。这些政策规定和措施,稳定了人
心,调动了干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较快的阻止了农场生产下滑。并从1960年的低谷走出来,
沿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前进。
  建场五年,工农业总产值由1958年的116万元,提高到1962年的739万元。五年开荒134,645
亩。耕地面积,由10.2万亩,增加到194,399亩。播种面积由85,530亩增加到 168,389
亩。粮豆年产由2,763吨,增加到9,787吨。五年粮豆总产30,596吨,其中上交给国家8,667
吨。此外还上交猪肉84.2吨,禽肉6.8吨,蛋类6.4吨,白酒35吨。这在当时国家处于经济困
难时期,能够上交这么多粮食和农副产品,为国家分忧,实为难能可贵。但更重要的成果是,
广大转业官兵和全体职工家属所塑造的“识大体、顾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敢于拼搏”
的北大荒入精神,它是给农场后来人留下的难以用金钱买到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精神、物质财
富的取得,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当地党、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