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抓基层、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节 抓基层、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建场初期,水利建设任务主要是保证开荒。治水的指导思想是:“挖沟排水,先小先通”。
因为当时集中力量抢开荒,迅速扩大耕地面积,水利建设跟不上开荒速度,所以直至1962年,
全场水利建设未搞什么大的工程。已搞的五干、六干一小段,也只是开挖设计宽度的一半,
并且普遍断面小,挖的浅,达不到排涝标准。一遇大雨,遍地一片汪洋。每年都有很多耕地种
不上,种上的产量也不高。所以农场在制订1964~1970年七年发展规划时,第一个保证措施就
是水利、道路先行,把水利放在各项基本建设的首要位置。1964年成立了专业水利队伍,冬季
组织了全场性的水利大会战。原一、三分场和直属单位的主要劳力,水利大队全部人员共计1200
余人,顶风冒雪,奋战在五千工地上,吃的是冰冷的馒头和玉米窝头,喝的是雪水。在镐刨
人抬的重体力劳动中,一分场三队机务工人郝长荣首创“拉刀切土法”,每天收工前,抓住未
冻结的机会,用拉刀将暖土横竖拉成二十左右公分深、四十公分左右的方格,待第二天上工时,
一块一块撬开背运沟外。人称拉“豆腐块”。从人拉“豆腐块”到畜力拉“豆腐块”,节约
了炸药,减少了镐刨,提高了工效,开创了冬季施工的新局面。当年五千加深、加宽、延伸七
公里,完成土方10万立米。使每年都有水患的五干,得到初步治理,使十队耕地扩大到五干边
沿,为一分场6队的扩大、14队的新建创造了条件。
  1966年,水利大队扩建,下属四个中队,其中一个机械施工队,共配有推土机11台。农场
水利建设,开始进入机械化、标准化阶段。1964年至1968年,五年中修建了六干堤、金沙河南
北堤,开挖了庆兰沟、五排干,扩建了一干、二干等大型工程,完成土方总量为187.5万立米,
基本上解决了65高程以上地区耕地的水利配套工程,从而保证了 1965年对金沙河以北近两
万亩荒原的开发和1966年17队的建立。
  二、大搞道路建设
  建场的1958年,修复了宝七土公路的农场段。1959年修建了一分场部至现今总场部的土公
路。由于路面低、路边水沟排水不畅,春季返浆,夏秋水泡,很多路段成了烂泥塘。补救的方
法是修修补补,哪里陷车,哪里填沙石。填了压,压了填,成了无底洞。生产生活资料只能靠
马车、拖拉机运送,甚至靠人背肩挑。所以,搞好道路建设,已是势在必行。1962年3月,农
场成立了第一个10人修路从,1964年发展到252人,从建队到1963年10月,雇用人民公社的马
车包运沙石料,修路队人员负责铺垫沙石,首先完成了双柳河至十队沙石公路的修建任务。以
后又修建了10队至三分场、三分场部至21队、至 19队的沙石公路。1964年10月水利大队与修
路队合并后,又修建了29队至28队7公里的沙石公路。1963—1965年共修公路53公里,投资近60
万元。
  1965年冬,四分场开始修建通往岛外的土公路。1967、1968年又修通一分场场部至一分场
6队的沙石公路。至此,全场除四分场以外,总场至分场生产队的主要干道,基本上实现了沙
石化。
  三、大搞晒场建设
  1963年以前,全场各生产队没有一个象样的晒场。不是面积小就是晒麦棚破,粮食经常被
雨淋、水泡,雪捂。粮食露天保管,被鸟食鼠盗畜拱,损失浪费十分严重。特别是在麦收期间,
由于晒场晒棚承受能力有限,摊晒不开而生芽霉烂。所以,小麦能顺利收割也不敢大量,亡
场,给麦收造成被动。
  1964年8月,农场首先在大孤山地区建成我场第一座6000平方米的水泥中心晒场。并建有
配套的4栋2800平方米的晒麦棚和称重15吨的一座地中衡。1966年又建一座日烘干60吨的600平
方米烘干塔,成为垦区六十年代小有名气的机械化晒场。1965~1968年又有10余个生产队先后
建了水泥晒场和晒麦棚。有的虽未建水泥晒场,但也将原来的土晒场加以扩大,或新建了晒麦
棚。使农场的粮食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四、努力改变职工居住条件
  建场初期的小马架、土草房,经过三、四年风风雨雨,已经是“贴膏药,柱拐棍,披头散
发掉眼泪”了。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农场于1962年开始建设“里软外硬、穿靴戴帽”的
里面土坯、外面砖,或窗台以下是砖石结构、上是土坯、房顶上瓦的职工家属住房。集体公用
普遍建砖瓦房,但是由于投资少,建筑面积有限,更换速度很慢。1964年农场提出农场资助生
产队自建的“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国家投资与内部挖潜相结合,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解决住房。
农场规定,国家投资每平方米10元钱,主要用于玻璃、小五金、瓦和部分用砖的开支。在保
证农业生产和不提高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内部农闲用工和运力的潜力,做到木料、石
料自采自用,不列入基建开支。同时积极降低基建材料成本和施工造价。砖每块2—3分钱,瓦
每块8分—1角,砖用煤每吨30元计算。由于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全
场自建公助盖家属房的积极性。而且提倡农忙小干,农闲大干,晴天不干,雨天干;正式劳动
时间不干,起早贪晚干,老婆孩子一齐干。有的一幢70平方两户家属房只用了90个工。这样,
1963、1964、1965年三年建家属房19800平方米,以前的马架、土草房基本上得到更新。
  1963年1964年广播、电话线路普遍架设到队。队队通电话,天天听到广播。职工住区环境、
文化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