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调整农业内部关系,实行科学种田

第三节 调整农业内部关系,实行科学种田


1963~1968年“东总”时期的农场,在总结前五年农业生产经验教训,基本摸清
和掌握了本地自然规律和生产规律的基础上,调整农业内部各种关系,建立健全各种农业生产、
技术责任制度。使种植面积年年略有扩大,单产、总产年年都有提高,从而进入稳步发展阶
段。
  一、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在农业生产管理上,主要建立健全了轮作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良种繁育制度、
植物保护制度。在农业技术管理上,也建立健全了地号设计,质量检查、验收,农业技术传
授,农业技术事故报告,农业技术调查总结等项制度。
  为了保证农业技术措施落实,提高作业质量,实现田间作业标准化,首先要有全面的、严
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作保证。于是,农场在1963年,便对机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
农机具管理制度、三库一场制度、田间机械作业标准化制度、生产队机务技术保养制度、油材
料供应制度和田间管理制度。修理部门建立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和财务包干制度。
各阶段各项作业也都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这样就结束了建场初期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粗
放经营、管理上无章可循的局面。
  二、正确处理农业生产内部关系
  1963年,农场在农业上坚持了“一切为增产粮食,以机械化为中心实现增产措施”的指导
思想,比较正确地解决了种与管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人畜与机械的关系。并且在农业
增产措施上,共抓住了七点:1、不违农时,适期播种。1963年基本上全部达到适期播种,比
1962年增加16,000亩,最适期播种面积占95.6%。2、在整好地的基础上提高播种质量。在1983
年整地播种中,基本上消灭扔地头、撂地边,减少了漏播、断条、扔三角等现象。只此一项
就合理利用土地2,000亩。3、调整了作物比例,做到合理换茬。小麦合理换茬面积达98%,
大豆达70.1%,两项合计比1962年增加 45.1%。4、多种、种好高产作物。1963年,全场播种
玉米25999亩,高粮3,034亩,两项合计比1962年增加13,038亩。5、搞好田间管理,主动消
灭杂草。1963年,人机累计除草面积374,875亩,比1962年提高66%。6、适期早收、提高收
获质量,提前结束田间作业。小麦在8月13日割完,9月20日前脱完。大田在十月末割完,十一
月末结束脱谷。伏秋翻面积占应翻面积的91.3%。7、扩大耕地面积。1963年扩大播种面积
16,000亩。由于采取了上述七项增产措施,从而扭转了农场历年来浅耕粗作低产的局面,总计
净增粮豆4,772吨。使粮豆总产达到14,412吨,超过年初计划的42.9%,比1962年提高 47.2%,
上交粮8,500吨,比年初计划3000吨,增加5,500吨,相当于建场5年上交粮豆的总和。
  1964年,全场在继续抓好上述七项措施的同时,又增加繁育良种、提高种子质量,增施肥
料、科学施肥、科学用肥两项措施。而且要求全场把九项措施继续向精、广、深、细方面发展。
这样尽管遇到五、六月份严重低温多雨,而且玉米种植面积达51,306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4%(
玉米亩产只有156斤,大豆只有90斤),但粮豆平均单产基本上仍保持了1963年的水平,总
产达到17,056吨,比19S3年增加644吨。1965年,粮豆单产达196斤,1986年达到194斤,1967
年达到262斤,19S8年达到263斤,粮豆总产达到 36,387吨。单产、总产连年稳步提高,出现了
建场以来第一个产量利润高峰期。
  三、整顿机务,充分发挥机械效能
  1、拖拉机进行改型更新。1963年,在整顿机务工作中,首先对农机具作了清理。其中有
1958年进口的31台大中型链轨式拖拉机中的27台,因缺少配件、技术状态差、利用率低,经
请示总局批准,作报废处理。至此全场除保留4台C—100外,其余75台中型链轨式拖拉机全是
东方红—54。到1968年全场东方红—54、75达到106台,联合收割机由1962年的15台,增加到
1968年的84台,机引农具由1962年的465台,增加到1968年的1010台,拖拉机每标准台由1962年
担负1169亩耕地降到1968年的1101亩,联合收割机平均每台由1962年担负10965亩,降到1968
年的3363亩。而且一队被列为全省100个重点机械化生产队之一。农场也重点武装了五个生产
队。这样机械化程度也是建场后第一个高峰期。
  2、狠抓了田间作业标准化。作业标准化,除要有标准化的农机具外,还要有树立高标准
思想的人。所以,首先注重了标准作业骨干力量的培养。1964年,在二道山成立第一所农业技
术学校,在机务工人中招收学员40余人进行培训。另外,年年采取专门训练与农闲训练相结合,
总场办班与分场、生产队办班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了大批标准化作业的骨干,也培养了一些
象中耕标准作业能手三队王家发,播种标准化作业能手十九队张廷法,联合收割机标准化作业
能手一队王廷海,高效、低耗、节油,13年不大修的农机标兵五队王万亨等一大批先进人物。
二是突出抓了农具标准化。从1963年开始,就制定了农具检修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凡验收不
合格的不准参加作业。三是制订了严格的田间标准化作业管理办法,从而保证了农业增产措施
的落实。
  3、充分发挥机械效能
  ①充分发挥机械综合灭草的威力,解决严重草荒问题。
  建场初期,农场各生产队配备了中耕除草机、园盘耙、红星钉尺耙等大豆、玉米综合灭草
设备。但是由于当时土壤未熟化,地块不规整,不具备机械综合灭草条件。而更主要原因是不
懂、不会安装,即使安装上了,也不敢使用,怕把苗耙光、锄净。于是,这些设备在农具场草
堆里停放了两、三年。1960年,先后从曙光等老农场调来部分机务人员,这才逐渐解决了不能
用机械综合灭草的老大难问题。1981、1962年在部分生产队进行试验,1963、1964年在全场有
条件的生产队全面铺开。人工锄草与机械播前封闭除草、苗前耙、苗期耙、蒙头土、中耕(一
遍松土、二遍张口、三遍拉手、四遍碰头)等综合灭草措施的广泛推广利用,使农场从人工锄
草、牛马犁杖中耕阶段,进入人机综合灭草阶段,缓解了劳力紧张状况。主动地消灭了杂草,
使大田作物产量大增。
  ②在麦收中推行分段收割作业法,发挥了机械收割效能。争取了麦收主动。
  农场推行麦收分段收割作业是从1962年开始的。改变了以前人工拼镰刀,联合收割机前期
不能下地,造成晒场压力过大等困难,使联合收割机在麦收一开始就可以下地割晒、脱谷。做
到机械上得早、脱得净、质量好、减少晒场压力,后期适时转入联合收割,使田间作业早结束
早腾地,机车早投入麦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