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



一、“文革”序幕
  1966年,中央《五.一六》通知发表后,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展开。《通知》要求夺文化领
域中的领导权,号召党政军各界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猛烈开火。在这样的形势下,农场场
部地区各单位,于6月11日召开了声讨“三家村”黑帮大会,次日农场成立了文化大革命领导
小组。从此,农场在学校、广播站等所谓小五界开始了文化大革命。6月23日,场直中学召开
了文化大革命动员会。会后两天时间,大字报上墙600多张。6月26日农场党委派工作组到学校
指导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6月29日农场党委又召开了全场党员干部会议,对全场“文革”
工作作了部署。
  1966年8月,毛主席《炮打司令部》大字报和《十六条》发表后,场直中学、农场机关相
继成立了《红卫兵》和《赤卫队》组织,他们走出校门宣传《十六条》,破四旧,立四新,提
出彻底砸烂旧的教育制度等口号。9月14日,小学集训队斗争了两名小学教师。场中红卫兵把
该校党支部书记第一个游了街。10月17日,场部地区召开欢送革命师生代表进京学习大会。11
月19日,学校师生开始外出进行革命串联。全场“文革”就这样首先在学校掀起来了。
  二、“二.一”夺权与武装部拿总的生产指挥部
  1967年2月1日,部分造反团在机关办公室门前召开夺权大会,正式宣布夺了农场党政领导
大权。机关部分科室办公室被封。至此,农场领导靠边站,科室瘫痪。但“二一”夺权受到全
场大多数造反组织的抵制和反对。少数人夺了权,掌了印把子,却不能行使权力。3月17日农
场武装部根据上级指示,成立了以武装部副部长赵清旺同志为首的农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
线指挥部”。成员有原农场副场长张树田、马一鸣,办公室主任李录元、农业科长曹正发。指
挥部下设九人办公室,负责处理全场日常生产工作。
  三、“三支两军”在农场
  “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后,各造反组织,即对它的性质和权威展开激烈辩论,
再加上对农场主要领导人是“走资派”还是“革命派”的纷争,农场机关“一月革命”和“
东方红公社”两大派造反组织斗争更为激烈,他们各自下队宣传自己的“观点”,扩充自己的“
实力”,采取各种不同方式批斗场里和各单位的“走资派”、“牛鬼蛇神”和“国民党残渣
余孽”。1967年9月14日毛主席发表“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最新指示,
革命群众积极响应。1967年9月29日,两派达成了实现大联合协议,决定成立大联合总部。但
由于思想不够统一,联合未成。1968年4月,宝清县人民武装部孙喜等五名同志,东北农垦总
局武装部参谋徐景才等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进驻农场。他们宣传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
时,关于“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突冲……”的指示精神,促进两派大联合,帮助建立
五九七团筹建领导小组。
  1968年4月26日,场直地区召开大联合会。6月11日召开干部亮相大会,大会同意王国述、
王军业站起来。广大干部解放后,三师于5月23日批准五九七团筹建领导小组成立。组长王国
述,成员有副场长张树田、田德雨、武装部副部长赵清旺、农业技术员车盛智、林业技术员王
学成、十队政指扬富华。下设政治、生产、后勤三个组,大批判、清队两个办公室。
  同年6月17日,黑龙江省军区3319部队连长符景春、排长苗国锋等现役军人组成的宣传队
进驻农场,替换了原驻场宣传队,并对公、检、法实行军事管制。
  四、清理阶级队伍
  在全国深挖“三特一叛”和省委书记潘复生向全省布置狠刹“右倾翻案风”和抓“漏网走
资派”的情况下,团筹建小组根据上级指示于1968年6月7日成立清队办公室。7月14日把已解
放的党委副书记王军业同志,副场长马一鸣同志进行关押批斗。不久又将副场长、团筹成员张
树田关进“牛棚”。于是全场再次掀起揪斗干部的高潮。很多革命干部和职工群众被冠以“走
资派”、“国民党残渣余孽”、“三特一叛”等莫须有罪名。到1968年底全场被揪斗、关押的
干部、职工、家属达170余人,被看管的89人。其中场级干部3人,科级干部3人,机关一般干
部14人,队级干部46人,工人22人,家属工人,非正常死亡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