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安置城市知青

第四节 安置城市知青


农场于1964午9月2日接受安置第一批北京知识青年166名,1965年安置第二批北京
知识青年177名,1966年4月26日、5月28日又先后安置两批鹤岗青年330名。之后, 1968年4月,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向全国大、中、小学毕业生发出了面向农村、面向边
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四个面向”的号召。同年12月又发表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
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热烈响应,怀着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屯垦戍边”的雄心壮志,满腔热情地来到祖国边疆,给农场增添了新鲜血液。
  1968年,分配到我场的北京、上海、哈尔滨青年共1654名,1969年来场的北京、上海、杭
州、哈尔滨、舟山青年共2895人;1970年来场的杭州、舟山青年1398人;1976、 1977年又分
配来哈尔滨青年209人。先后来场城市青年总数达6829人,约占当时全团职工总数的70%。
  广大青年来兵团后,受到了全团各级组织和职工家属的热烈欢迎,各级层层召开欢迎大会。
在全团职工住房比较紧张,艰苦的情况下,老职工自动为青年让房、搭铺、烧热炕;家属为
青年洗补衣服、被褥;炊事员为生病青年送病号饭;领导干部亲临青年宿舍问寒问暖、夜间查
铺盖被,对青年进行妥善安置。同时,组织老工人向青年进行“忆三史”(家史、垦荒史、革
命史)教育,在生产工作中搞“传、帮、带”。这一切,都使青年对农场感到亲切温暖,思想
很快得到稳定,安心农场,扎根边疆。
  广大知识青年好学上进,吃苦耐劳,短期内成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无论是种地、排
水、修路、积肥、伐木、基建,到处都飘扬着“青年突击队”旗帜,广大青年获得许多诸如“
铁姑娘班”、“养猪能手”、“三八包车组”等光荣称号。他们出色地完成了连队最艰苦的任
务,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其中有一大批青年成为汽车、农机驾驶员,商业服务员,医疗
卫生人员,中、小学教师,还有一部分被选送上大学、参军。他们中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和
先进工作者。当时全团青年党员154人,其中知青即达136人。全团有共青团员2194人,其中知
青团员即达1745人,88人被提拔为连以上领导干部。其中舟山女青年李洁任党委常委团革委会
副主任,哈尔滨女青年史秀红被任命为政治处副主任,还有的被任命为营的主要领导干部。他(
她)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聪明才智,作出了很大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1975年后,由于多种原因,城市知识青年大部分陆续返城。因此,农场各类骨干力量出现
青黄不接现象,尤以机务、教育战线最为突出,给各项工作带来较大影响。但广大知识青年在
农场留下的脚印,洒下的汗水,绘下的蓝图,仍然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他(她)们建树的功绩
是不会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