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全盘否定农场,生产经济每况愈下
第五节 全盘否定农场,生产经济每况愈下
十九团成立初期,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想路线仍然主宰一切。又
兼现役军人对农场的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大部分现役军人都以“解放者、改造者、掌权者”
自居,认为转业官兵都是刘小奇、彭德怀的兵,把原农场称“旧农场”。1970年5月30日,中
共第十九团委员会“关于第一次全委会议主要情况的报告”中,在总结建团以来经验教训时写
到:“我团建立时间不长,旧农场长期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尚未肃清,旧习惯
势力还存在,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还很尖锐、很复杂、很
激烈”。所以,1970年前后,全团批判“旧农场”达到了顶峰。首先遭到批判的是1964年中央
对国营农场经济管理工作的批示(即五条)和 1965年农垦部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
规定(即十六条),攻击“五条”、“十六条”为修正主义办场路线,是“物质刺激”、“奖金
第一”、“利润挂帅”。由于大批“旧农场”、“五条”、“十六条”,全盘否定原来农场成
熟的经验,否定原来农场用血和汗总结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经济政策。把原农场的领导
干部和机关的业务领导,基本上全部换班,由现役军人担任。排斥绝大多数农场老干部和基层
干部,特别是把一些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当做臭老九对待,严重的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与此
同时,全盘照搬解放军政治建军的办法,强调用毛泽东思想育人建军,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压倒一切”,学习班层层办,讲用会、路线
分析会接连不断,强调“学出新水平”,“用出新高度”,“摆事分线,由线入观”,无限上
纲。对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干工作、抓生产的干部,说成是“只拉车,不看路”,“只管干,
不管线”和“唯生产力论的典型”;把学习钻研科技知识说成是“走资产阶级白专道路”;在
生产指挥上,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实际,以强行命令指挥生产。1972年麦收,强调“割晒制胜”,
坚持“宁伤镰,不落镰”,不顾群众反对,将刚刚进入乳熟期的小麦强行割晒,造成严重
减产。1973年春涝严重,在“播上种就是胜利”的思想指导下,强行湿整湿播,以致整地用耢
子在泥水里“糊大墙”,小麦在泥水中撒播,结果播在泥水里的小麦不是烂掉,就是被鸟吃掉,
麦田出苗后一片片“秃疮”,缺苗、断条草荒十分严重。麦播胡乱造,大田也误了农时未种
好。结果“一枪两个眼”,当年粮豆单产只有104厅,亏损622.7万元,粮食三留不够,还第一
次吃了国家返销粮。十九团刚成立,不调查,不研究,不尊重自然规律。全团百分之七十以上
耕地是低洼地,内涝严重,不搞以排为主,反而搞以灌为主。三年一条排水沟未挖,而且还把
原有的沟渠平掉不少。集中全场主要人机劳力,花了52.2万元,修了三个水库,没有丝毫效益。
1970年到1972年,盲目建点,花了36.8万元。新建19个点,由于水大无路,站不住脚撤掉16
个。1971年秋收,放着现代化农业机械不用,搞“小镰刀万岁”。在经营管理上大手大脚,苫
盖物资,本可以打草编一些草苫子,但非买不可。1973年只低值易耗品就花掉57万元,其中苫
布一项就花掉11万元:这一年,还买马草20余万斤。职工群众对这些作法,痛心疾首,但怕戴“
反军”帽子,敢怒不敢言,只好眼看着生产受损失。
当时大搞政治建军,盲目突出政治,用政治、革命代替一切,压倒一切。毛主席著作要天
天学;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要日日讲,路线分析要事事进行;取消两结合工资和月薪日计
工资,取消职工家属园田地,严格控制家庭养猪、养禽、养蜂、种果树、搞家庭副业。1970年
虽然被迫对职工家庭自给性生产规定做了修改,但仍然控制很严,稍有过杠,就作为“资本主
义尾巴”,小会分析,大会批判,上纲上线予以“割掉"。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发生后,大搞政治建军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所收敛,但“突出
政治”、“举纲抓目”的遗毒并未消除。
全盘否定农场,大搞教条主义,瞎指挥,废弃各项规章制度、排斥老干部、老职工的结果,
造成生产无计划,管理无制度,劳动无定额,消耗无标准,成本无核算,生产与经济管理一
片混乱,生产、经济效益一年不如一年。1971年,粮豆单产平均只有192斤,亏损70万元;1972
年,粮豆单产150厅,亏损331万元;1973年,粮豆单产104斤,亏损 622.7万元,达到了建场
16年来亏损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