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管理
第二节 干部管理
建场初期,农场干部的构成,主要是1956年复转的铁道兵和1958年复转的预四师、预
二师、沈阳空军、武汉防空学校广大军官,根据当时上级规定农场编制定员,总场只能由一名
上校军衔干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分场只能由一名少校军衔干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因此大批
干部编余。各部队中校团长、政委到场未任职即很快调出。营以上干部多数安排在领导岗位,
连排干部基本上都在生产第一线编班劳动。1958年10月,调往齐齐哈尔和平机械厂800余名转
业干部,同月还调往沈阳飞机制造厂200余名。后来,又于 1959年分别调往吉林省长春市、宁
夏省银川市、黑龙江省合江林业局300余人。1960年以后,又分批向甘肃、新疆、贵州、河北、
山西等省市和宝清县输送了部分干部,使农场在第一线劳动的干部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建场后,
国家也陆续向农场分配一批农业、农机、畜牧、水利、建筑、财会、文教、卫生等大专院校毕
业生,但数量很少,此外还从曙光农场调进一些有经验的农机、财会等技术干部,这些干部在
农场的开发建设中,尽历千辛万苦,发挥了才智,做出了贡献,一直是农场技术和管理干部队
伍的骨干力量。
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随着农场的发展,大批复员来场的战士,河北、山东移民、支
边青年,各大城市下乡青年、职工子女中的优秀分子,相继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使农场干
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干部队伍的构成,初步发生了变化。进入八十年代,部分老干部随着
年龄的增长,相继退出现职岗位离休退休。与此同时,农场重视了人才的培养,每年都有一批
青年干部和优秀工人离职到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业院校进修或在职函授、培训。使农场干部
队伍的构成,发生了重大的根本性变化。1984年通过整顿企业,重点调整、充实了农场各级领
导班子,调整后总场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由51.8岁下降到46岁;文化程度由大专占33%的比例
上升到50%,有职称的由原占44%的比例上升到67%。在这次调整中,队级干部平均年龄为39.6
岁,46岁以上的队级干部全部被接替下来,总场机关50岁以上的科室领导除个别的在岗外,
大部分调配到各公司和工副业单位任职,有的还退居“二线”,农场三级班子初步实现了年
轻化、知识化。
在干部管理范围上,从建场到1985年,正科级以上干部的任免权一直控制在管局一级党委,
直至1985年改革放权,科一级干部的任免权才交由农场党委,随之,农场党委将队级干部的
任免权下放给分场级党委。
农场在干部管理上,从建场起,就重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每年都利用冬闲和适当机会,对
于部进行短期轮训,在生活上也比较关心。为使年老干部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度晚年。
1984年把老干部工作从组织部门分离出去,专门成立了老干部科,做到了组织上有人抓、生
活上有人管。对于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逐步改变了许多人在
政治上得不到信任、工作上得不到重用、生活上得不到关心的现象,对他们的工资待遇、技术
职称、工作使用以及入党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从而更加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科
技人员的积极性。
在干部的选用上,也注意对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附历年干部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