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普通教育
第二节 普通教育
我场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建场初期
1958年10月10日在大孤山总场部办起农场第一所小学,只有杨风英一名教员,学生 31人,
分五个年级教学。
1959年春,大孤山、二道山、三道山三个村屯并入农场后,成立了一、二分场小学。是年
秋在大孤山成立了农场第一所中学,校长刘毅,一个教学班34名学生。同时二道山成立了完小,
长林岛、白石沟(现28队)办起了初小。
1960年起生产队陆续办起了小学,当年秋,总场小学随场部迁至双柳,与双柳小学合并为
场直小学。同时为解决办学师资,在农场中学办了一个初级师范班。
1961年在双柳动工兴建中学校舍。
1962年6月,农场中学建立党组织,场党委派蒋云光任支部书记。8月,第一届初中生19人
和师范生12人毕业,有两名初中生考入宝清高中。10月,中学校舍竣工,中学由大孤山迁至双
柳。
1963年起,农场各学校贯彻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工作条例》,学校工作走向正规,教育
质量逐步提高。
1964年农场中学被总局评为先进集体。
二、 “文革”期间
1966年“五.一六”通知发出后,各校便开始“停课闹革命”,学生批斗干部和教师,学
校处于无政府状态。
1967年,学校虽然提出复课闹革命,但教学秩序很不正常,同年将农技校改为第二中学。
1968年,六六届初中毕业生离校,分配参加农场生产劳动。同时恢复招生,但取消升学考
试制度,大孤山、金沙河、长林岛分别成立第一中学、第三和第四中学。农场中学改称第五中
学。
1969年起,学校学“朝农”,开门办学,用劳动代替学习,学生中“读书无用”思想泛滥。
贫下中农代表进驻管理学校。同时将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
1971年,“文革”中被揪斗、下放的学校领导干部陆续返回学校领导岗位。恢复考试和升
留级制度。
1973年,农场中学第一届高中生毕业。
1974年至1976年,由于升中学人数迅猛增加,校舍建设跟不上,还因为要贯彻“就近上学”
的指示,在一连、六连、十九连、廿四连、廿八连、廿九连、砖厂、煤矿等小学均附设初中
班(即六、七年级)。当年一中和二中有了高中毕业生。
1975年,全场教育系统开展反腐蚀运动,揪出了几名教唆学生犯罪的犯罪分子。
三、粉碎“四人帮”以后
1977年开始,对教育着重进行拨乱反正。调整了领导班子,撤销了贫管会,充实了教师队
伍,恢复了考试制度,开展了教学研究,健全了规章制度,教学秩序逐步正常,教育质量日益
提高。
1977年秋,在二分场场部建立一所中学,定名为第二中学。原二道山二中改为第六中学。
是年冬,国家恢复高考,场直中学一个班32人应考,7人被高校录取。
1978年农场投资34万元新建2100平方米二层教学楼开工,于次年竣工。
1979年和1980年,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造成师资严重缺乏,农场分二次招收新教师156
人,其中98%的人是“文革”中本场的初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有名无实,由于时间紧迫,
来不及培训就上岗,只好边干边学,所以,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当务之急。除寒署假办班
外,教育科于1979—1983年在教师中坚持开展大练45分钟基本功活动,即重点突出,语言精确,
巧用教具,练习得法,板书规整,层层(年级组、学校、分场、总场)选拔,进行讲课比赛,
对在短期内较快提高新教师授课能力起到良好作用。
1980年场直中学被评为农垦部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黄问芳代表学校到武昌参加表彰会。同
年9月,分场中学高中部撤销,学制改为五(小学)三(初中)三、(高中)制。
1981年职高与普高合并,场中只办初中,经实践,因二校培养目标不同,不能合并,于次
年又分开,恢复原体制。8月在白家店成立第七中学。
1984年,学校体制改革,场小、场中、职高和一、二中学实行校长招聘制,由校长组建领
导班子和聘用教师。
1985年,农场投资,新建五层3725平方米的教学楼交普高使用。
1986年7月,第七中学撤销。
至1987年止,培训中学教师(大专以上)118人,小学教师(中师)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