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研成果

第二节 科研成果


一、农业
  1976年农业学大寨,大搞科学种田,全团开展了群众性高产攻关活动。全团粮豆亩产平均
317斤,大豆亩产216斤,上了“纲要”。有一个营粮食过“黄河”,大豆亩产超过300斤;有
七个连队粮食过“黄河”;有十一个连队粮食上“纲要”;有十个连队实现了一人一猪的奋斗
目标。
  在小面积三亩以上的高产攻关活动中,有四个单位达到小麦亩产800斤的指标。附表:


  1976年,农场党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中重申科研班的主要任务,为连
队搞好种子提纯复壮,病虫害预测预防,建立三圃两级种子田,保证大田用种质量达二级标准。
  1980年,全场开展1000亩以上的大面积高产攻关活动,计小麦攻关面积51327亩,占小麦
播种面积17.5%,平均亩产482.5斤,比全场平均亩产371.6斤,增产29.8%。达到亩产600斤
指标的单位有:


  1982年至1984年,一分场一队承担国家科委下达的“大豆高产栽培开发项目”,在一分场
夏大中、段士才、张博清、万金普等同志的主持下,连续三年在1000亩土地上,大豆栽培获得
平均亩产368.4斤的好成绩,达到设计指标,通过了省级鉴定。
  1987年,我场承担省科委下达的“大豆大面积机械化高产综合栽培试验”的三年任务,每
年十五万亩,由王兆远、段士才、夏大中、王乃东等同志主持试验。1987年落实试验面积1535
13.5亩,平均亩产:人豆315斤,达到了第一年攻关指标。
  二、果树
  1981年在果树矮化密植和早期栽培上取得了显著效果。白琳同志经多年刻苦努力选育的
“龙垦杏”一号、二号获得丰收。42亩660棵杏树,总产量33973斤,平均每亩产杏 808.8斤,
每棵杏树平均产杏51.5斤。二号杏果实最大85.3克,平均在45克左右,含糖量9—14%。1985年
7月10日,在总局科委主持下,在我场召开一、二号杏鉴定会。参加鉴定会的有省和垦区的园艺
专家30多人,一致认为一、二号杏是北方寒冷地区成熟最早、外观最美、果型较大、肉质厚、
酸甜可口、品质优良、丰产性能稳定的优质品种,通过了科研成果鉴定。
  1987年7月20日,在我场召开了龙垦五号、十号、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杏的鉴定会,
到会24名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五个系列杏通过了专家技术鉴定。
  三、农机
  1970年8月20日,集中一营各连技术骨干王彩云等十一名同志,组成了“跃进一号”联合
收割机研制小组,并于1971年向毛主席“6.18”批示献礼。
  1973年至1976年,我团承担了一机部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硅锰稀土(GSiMn)新钢轴承装车
试验任务,800多套7909和2712k新钢轴承,分装在我团10台东方红拖拉机上,进行对比磨损试
验。经过四年的磨损试验,经所里检查测定,新钢轴承(GSiMn)磨损量是0.35—0.65毫米,而
滚铬15轴承的磨损量是0.3l一0.58毫米。新钢轴承(GS iMn)完全可以代替我国稀锰滚铬15轴承
钢,在农用拖拉机上使用。
  1975年成立农机站。站长杨树田。同年3月份,团党委决定制造10台单盘开沟机,以修配
厂为主成立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大干苦干100天,造出了10台DXk—618型单盘开沟机。投入
田间作业,二个月开沟10万立方米。
  1980年,农场决定实现晒场机械化,在机务副场长丁聚丰同志的主持下,组成晒场机械设
计小组。18米和10米皮带输送机分别由机务科刘文远和农机站罗太阶二位同志负责样机的设计;
自动容积秤由三分场王安文同志负责设计;装车升运机由科技科林宣芳同志负责设计。四种
样机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改进后,在全场批量生产157台,分发到各农业生产队晒场应用,发
挥了很好的作用。
  1981年,修配厂姜永库同志设计J—2000型茎杆抛撒机,应用效果较好,茎杆切碎长度50
毫米以下占80%,100毫米占15%,班次工效10—20垧,1982年在总局科委主持下,通过了技
术鉴定。修配厂又批量生产150台,1984年出口索马里两台。
  1982年,在总局科委主持下,对自动容积进行测试,通过了技术鉴定。
  1983年,对王安文设计的小区精量点播机,在红兴隆科研所进行测试,并通过了技术鉴定。
  1983年9月,我场承担总局下达的“粮食处理中心工厂化”的科研项目,土建工程在四分
场二十五队破土动工。1984年4月16日,农垦科学院以欧理良工程师为首的粮食
  处理中心课题组六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四分场,开始了工程的安装施工。丁聚丰副场长带
领四名同志参加工程施工。7月30日,工程全部完工,麦收投入使用,当年烘干处理粮食3900
多吨。1986年8月20日,在总局科委的主持下,在我场召开了二十五队粮食处理中心技术鉴定
会,来自省和垦区的有关专家30多名。通过现场检测,达到了设计要求,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通过了科研技术鉴定。
  四、畜牧、兽医
  1973年,我场参加由红兴隆科研所主持的“三江白猪育种”课题项目,在许振英教授的指
导下,选用长白猪与本地民猪为亲本进行正反杂交,再用长白猪回交,其后裔经过五至六世的
定向选择培育而成。
  三江白猪具有瘦肉率高、增重快、肉质好、耗料省、繁殖率高的特点。瘦肉率达 58%,
农牧渔业部委托总局主持于1983年9月1日在红兴隆管局召开三江白猪鉴定会。王大中、高允锡、
林宝库等同志荣获农牧渔业部授予的三江白猪育种成果一等奖。
  1980年,养鹿队就鹿茸带血加工进行攻关,通过加工,鹿茸色泽好,质量和重量都有提高。
在外贸出口3450两鹿茸中,一等茸占50.3%,二等茸占,23.8%,三等茸占 25.9%,荣获
总局科技三等奖。
  五、气象
  气象工程师蔡尔诚同志通过多年观天测云,纪录了气象日记140万字,总结出“地面图云
分析预报强降水落区的技术方法”,去四川等地试验,收到一定效果,并于1987年在红兴隆管
局科委主持下,用通讯方法,通过了有关专家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