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建场初期的一段回忆

建场初期的一段回忆


杜奕
  1958年4月中旬,预备四师率队转业的临时党委书记,干部部长任庆三和副师长华兴、政
治部主任刘国英三同志,率领全师官兵和预备二师部分官兵共1900余人,先后三批由四川省壁
山、崇庆等地集体转业北大荒。4月下旬先后到达指定地区——黑龙江省宝清县855农场,即现
在的597农场。与先期到达的武汉防校、大连空三军以及1957年来场的铁道兵等兄弟部队的转
业官兵共同战斗。
  当时,这里是亘古荒原,气候寒冷,人烟稀少,野兽出没。但地域辽阔,土质肥沃,真是
抓一把土能攥出油来。瞑目暇想,麦海翻金浪,大豆摇铃铛,车辆穿梭,粮堆成山,一派丰收
繁忙景象,立即浮现在眼前。这里真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宝地、祖国未来的粮仓呀!开发北大荒
的决定真是正确呀!
  可眼前环境艰苦,条件极差,吃的是高粱米、大查子,就的是咸菜块、干菜汤。就是这样,
还得全体官兵和家属,穿越场部(大孤山)至一队六华里的水洼地、烂泥塘到双柳河去背(当时
县里供应口粮)。住的是帐篷、老乡房,有的住对面炕,有的是布当墙;出门踩烂泥,走路用
脚量;蚊子大把抓,小蛟更猖狂,赶不走,熏不死,休息只有进蚊帐。这样的生活,红军长征
时有过,但与转业前相比相差太远,同志们能受得了吗?特别是那些“三门”干部能顶得住吗?
  党委经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认为要开发建设这块宝地,必须充分发动群众,献计献策,
必须讲清道理,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在大孤山地区站住脚。为此,决定召开党委扩大会,
分场书记、正副场长、政治处主任以及机关科室领导,全部参加。
  会议开始,党委书记刘国英同志宣布:这次会议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抓辫子,不打棍子,
不戴帽子。他号召到会每个同志亮思想、放包袱、想办法、提意见。会议开得生动活泼,民主
气氛很浓,大家心情舒畅。开出了情绪,开出了信心,开出了办法,统一了思想。
  会议决定由华兴同志亲自挂帅,组建修路大军以上甘岭精神修复宝七公路,接通一、二、
三分场,迎接周总理视察。党委委员副场长冯子明同志负责抓好生产,保证明年口粮、饲料自
给。会议号召全体官兵、家属,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地取材建家
园,保证上冻前全都住上自己亲手兴建的房屋。
  会后,各分场紧急动员,官兵们闻风而动,稍作准备,5月19日就拔营而起,进入工地,
支起帐篷,砌好锅灶,立即投入战斗。伐木、运石、挑土、打夯,泥里来,水里去,干得热火
朝天,但也累得筋疲力尽,一说休息,一些同志躺下就睡着了。许多同志手掌、脚板磨起血泡,
肩膀压肿、磨破,腰杆累得直不起来。尤其是那些修桥的同志,长时间在水中作业,齐腰深
的水冻得他们直打哆嗦。有时脚板踩的还是未化冻的冰层,冷澈骨髓。但都轻伤不下火线,再
苦再累也无怨言,一直坚持战斗,要求“七.一”前完成的任务,六月六日就完成了。这是解
甲归田后的第一次锻炼与考验。大家经受住了,胜利了!
  自己动手、兴建房舍,这是比修路更为艰苦、更为繁重、更为长期的任务,没有砖瓦,没
有沙石,没有水泥,没有钢材,更没有施工机械,多数分场、连队连木材都没有,有的只是黑
土和羊草,铁锹和镰刀。怎么办?我们组织官兵向老乡学习,参观老乡建房,请老乡现场指导,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黑土羊草取代沙石、砖瓦、水泥、钢材。靠山的分场、连队,自己
上山砍树;不靠山的分场、连队,由总场组织两个伐木队到索伦河和庙岭伐木,给每栋房子发
几根木料。这就是全部建筑材料。羊草到处都是,但许多人都没有拿过镰刀,不会使用,开始
一天只能割几十捆,还不时割破胶鞋、裤腿,割伤脚背、手指。后来,逐渐熟练,一天能割一
百多捆,二百捆,最多的一天可以割到三、四百捆。然后是肩背、担挑、运回工地。再割些芦
苇或是柳条、梢条,准备绑房笆。这就算料已备齐。
  最艰苦的任务还是拧草辫。平地挖一个坑,倒上水、土,搅合拌匀,干稀适当,然后拿一
把羊草,分成两手各半,草头相接,然后弯腰弓背,将草蘸上稀泥,双手绕圈,拧成草辫。一
天下来,腰、腿、双臂酸痛难忍,睡觉都不敢翻身。后来总结经验,在泥池旁边挖一个齐腰深
的槽,人站在槽里,上身前倾,双手拧辫,大大减轻了腰背劳累,提高了工效。
  最令人讨厌的还是小蛟、蚊子和瞎蠓,官兵们称它们为“黑寡妇”、“老油挑”、“B2”
(我志愿军战士对朝鲜战场上美国几种飞机的称谓)轮番轰炸。这些家伙真是防不胜防,戴上
防蚊帽热得受不了不说,还只能防蚊子、瞎蠓,小蛟还能钻进去,却出不来,真是关起门来猛
咬,咬得钻心的难受。用巴掌一打,弄得满脸是泥,有的干脆满脸糊上泥巴,但太阳一晒,干
裂难忍。一班下来,满身汗水、满身泥。到了秋天,一个个小白脸全都成了“黑包公”,真是
遭老罪了。
  那时盖房没有图纸,也不用定向、操平,不挖地基。用铁锹铲平,绳子一拉,长短宽窄相
等,再铺草辫,一行草辫,一层土,除留下门窗外,一色草辫到顶,然后上房架,勒房笆、糊
泥、苫草,再用土坯盘个火炕,搭个锅台,就算完工了。
  当时盖的,除上百平方米的集体食堂兼俱乐部之外,都是家属房,一栋两户,四、五十平
方米。办公室、医疗室、集体宿舍等都是占用家属房,等将来盖了新的,再搬出来。倒出来的
家属房,准备给从各地新迁来的家属和新婚夫妇。也有盖小马架的,那就更简单了,一家一栋,
只有十多平方米,房山开门,一个小窗户,又矮又暗。
  盖完房已经上冻了,屋里不干。有的窗户一块玻璃都没有,只好糊上几层纸挡挡风。寒冬
腊月,屋外风雪滚滚,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屋里冷风瑟瑟,到处都是冰霜。人们成天裹着棉
大衣,有的同志睡觉还戴着大棉帽。不少同志冻坏了手脚,有的家缸裂菜冻,小孩冷的哇哇直
叫。大人们看看从窗户纸透过的微弱光线,再环顾室内,看看一家大小,也真是感慨万千!
  尽管如此,但终究做到了当年建点,当年安家,自己动手,创造了基本的生活条件。既闯
过了劳动关,也闯过了生活关。广大官兵为坚定地站住了脚跟而欢欣鼓舞。
  与此同时,冯副场长负责的生产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在一些高包、漫岗地新开
荒2.4万亩,加上原有熟地共播种8.5万亩,收获粮豆2763吨,养猪1243头,总产值由1957年的
56万元增加到1958年的114万元,为第二年的生产、生活准备了基本的条件。开发建设北大荒
这块宝地的工作进入了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