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九队开荒建点的回忆
对十九队开荒建点的回忆
曹正发
现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已经无法想象出当年转业官兵开发北荒的情景了。前些时候场史办
的同志给我出了个题儿,回忆那时开发的情景,掐指头一算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原来二、三
十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没离休的,也差不多退居二线了。可是开发边
疆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一九五八年五月五日,预四师十一团来到现在的五九七,那会儿叫八五五农场,那天
下着小雨慢慢地雨中夹着雪。我们这些头上戴着大盖帽身上穿着棉军装,脚上是亮皮鞋的精神
小伙子,背着行李按照华兴场长的命令从大孤山下向李家屯方向进军。
前进中,没有路,初春的北大荒到处是一片荒草,刚刚化开的冰水,薄薄的一层,十一团
的同志们头上顶着雨雪,脚下踏着沟沟坎坎、低佳不平的荒草地;大概是走到现在的十六队,
在头道山下遇着一片大的水泡子,要船没有船,同志们把行李一甩顶在头上,要趟齐腰深的水
走过去,上面是刚开化的水,下面是冰,刺骨的水冻得大家上牙打下牙,可是一路总不时传来
欢快的笑语声。
来到祁家店如今的三场场部。十一团分成两个队,一队在现在的二十队建点,二队由我任
队长。华场长让二队到李家屯以东选点。我们又马上向李家屯出发,到了李家屯,大家的棉衣、
棉裤全湿了。热情的老乡们把我们接到家里,忙生火为我们烤衣服,虽然我们身上麻木的掐
一把都毫无知觉,但是乡亲们的热火劲就象一股股暖流传遍了全身。老乡们说:“你们回去吧,
当年农建二师就想在这里建点,都没成功,别遭罪了”。而同志们谁也没有退却,老乡们一
看决心这么大,不但不劝阻,而且还帮看出主意,让我们到东大林子建点。当天我就带着几个
人跑去看地势。又要在东大林子建点,必须过一个很深的大水泡子,没有船过河非常困难,最
后决定在李家屯东边对面的小山包上建点,也就是今天的十九队。
一到那儿,马上兴建住房,先解决住的问题。没有木料,大家到大林子去砍,支好了架子,
再砍些榆树支成棚子,割来苇子勒房扒,那时苇子就在眼前,不用车去拉,然后再和上一堆
黑泥糊在上面,这就是“小马架”。带家口的同志盖“小家”,光棍们一个班盖一个大的,也
不分官和兵,争先恐后地抢着干。一天就能盖一个,速度非常快。还受到总场的表扬,到我们
这儿开现场会。
夏天来了,到了大批拖拉机。有迪特413、克95,还有斯大林100号。同志们都投入到紧张
的开荒工作中,最困难的是没菜吃。李家屯老乡们白给了我们二垧高包地种菜,可是人多,再
加上白班、夜班怎么也供不上吃。我记得专门派三个排长每天到七星河里捞鱼,一尺多长的鲶
鱼一天能捞30多斤,给大家改善了生活。最高兴的是到大苇塘里去捡野鸭和大雁蛋,一天能捡
一大筐,伙房给煮着吃、炒着吃,大伙争着抢着可带劲了。四川人到这时最爱说“今天伙房又
打牙祭了”。
那时最厉害的还得算蚊子、小咬了。密密麻麻的扑满了脸,用手一抹,满手全是血和死蚊
子。这蚊子胆儿也大,你打它也不跑,大家都叫它“傻蚊子”。中午还好,到了下半晌吃饭时,
打了饭,蚊子一团一团的象轰炸机似的撵着跑。有的同志挺高明,端着饭碗钻进了蚊帐,蚊
帐里倒真是个吃饭的好地方。后来大家吃饭都在蚊帐里,边吃边聊着白天的开荒,大家挺乐荷!
记得不知是谁还编成数来宝:
打竹板向前看
蚊帐里面好吃饭
炖鲶鱼、炒雁蛋
蚊子、小咬一边看……
转过年九月,我调到总场去了。可这段开荒建点的生活却始终深深的记在我的心中,更想
念十九队开荒建点那些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