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为了祖国的气象事业

第二章 文征

为了祖国的气象事业


记优秀共产党员、五九七农场气象工程师蔡尔诚
  他在人生的旅途上,已经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坎坷和不幸,夺走了他的家庭幸福,给他
的事业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他毕竟是生活中的强者,他征服了面前的所有困难,为
发展祖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使生命焕发出光彩。
   (一)
  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二岁的蔡尔诚,从四川壁山转业,来到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
  到开荒点后,近一月的时间,整天吃高粱米和腌咸萝卜条。“五四”青年节下午,他和几
个伙伴跑了十多里路,把老乡去年秋天没收净的大豆一粒粒拣回来,放点盐水煮烂了吃,就算
是一顿最好的“会餐”了。春天,桃花水下来,一片泥泞,为了排水种地,蔡尔诚脱掉水靴,
光着脚跳到泥水中去挖土,寒气从脚跟一直凉到脊背。劳累了一天,腰酸腿疼,晚上往帐蓬里
一躺,浑身象散了架。
  当时,生活和劳动虽然艰苦,但蔡尔诚却怀着开拓者的豪情。他在内心对自己说:你不是
羡慕那些打天下的老一代呀?今天,在这片荒原上,我们不也是在为后人“打天下”吗?我们是
开拓者,在这里将要建起第一条公路,第一栋俱乐部,第一所小学……。我们的劳动和汗水将
要化作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光荣业绩!
  八月,他们迎来了第一个麦收。党委号召三天割完小麦,向建军节献礼。可是,“老天爷”
偏偏作对,头一天还是晴空万里,第二天一大早便下起了瓢泼大雨。望着泡在水里的麦子,
蔡尔诚感到揪心般地难过。忽然,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搞农业不能不懂气象,北大荒应该有自
己的气象站。他立刻跑到场部,单刀直入地对农业科长说;“咱们建个气象站吧!”科长
问:“让谁来干?”“我”!科长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朝气勃勃的小伙子,沉思了片刻,微笑着
点了点头。
  就这样,蔡尔诚很快被调到总场,建起了荒原上第一个基层气象站,开始了他的气象工作
生涯。
   (二)
  为了尽快拿出天气预报,蔡尔诚跑到县气象站抄来历史资料,访问会看天,有经验的老农,
终于从第二年四月麦播一开始,就能比较准确地发布二十四小时以内的短期晴雨预报了。蔡尔
诚的心里绽开了欣喜的花朵,他初尝到了科学试验成果的甘甜。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蔡尔诚在事业上迈步前进的时候,家庭的幸福却因意外的打击
而遭到破灭,他新婚不久的妻子患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家庭的不幸给蔡尔诚的心灵上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阴影,他感到悲伤、痛苦、迷茫、孤独。
他苦苦的思索着,渐渐地拂去了心头上的阴影。他想,个人的幸福决不只限于家庭,除了家庭
之外还有着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这就是事业。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需要支柱,有人
把爱情作为支柱,一旦失恋就活不下去了;有人把金钱作为支柱,一旦破了财就去寻短见。我
的生命支柱是事业,是观云测天!”他决心在尽力照料妻子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
事业中去,用事业上的开拓去弥补个人生活的不幸。
  追求是力量的源泉。随着对生产的了解,蔡尔诚越来越感到二十四小时的短期预报远远适
应不了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中长期预报。这虽然超越了一个小气象站的业务范围,但蔡
尔诚认准了目标,就不再回头。然而,要掌握中长期预报,必须具备丰富的气象专业知识。他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怎么办?蔡尔诚立志要入大学气象专业深造。他田几个月时间,拼命自学
完高中数学,物理,于一九六一年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函授班。在以后四
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观云测天,一边照料妻子,一边挤时间学完规定课程,还自学了复旦大学
数学系的概率论。毕业那年,他写出了一篇与苏联长期预报的鼻祖穆尔坦诺夫斯基观点不同的“
随机韵率”的论文。这个新概念和新方法得到了北大老师的赞赏,并推荐给了当时国内最高
气象学术刊物《气象学报》发表。接着,在桂林召开的一次全国导报学术会议上,黑龙江学会
推荐了五篇论文,其中有两篇是蔡尔诚写的。这些,都给了他巨大鼓舞。
   (三)
  一九六五年秋,蔡尔诚的妻子病情加重了,他把她送入精神病院后,进一步思索着应当把
事业的“突破口”选在何处。
  他看到自己历来是用常规的气温、气压、风、湿度等资料去做预报的,虽然取得了一点进
展,但有时不准。他虽预报这年春天要涝,而访问一位老农时,老农却认为五月起要旱,结果
老农的判断应验了。这是为什么?在气象资料和计算方法上,老农远远比不上专业人员,可为
什么自己反而报不准?他开始对过去五、六年业务上的努力动摇了。
  “数学好比一盘磨子,你装进麦子,它加工出白面,但绝不能把玉米变为白面。”一个外
国数学家的这段富有哲理的话,给了他深刻启发。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以前搞天气预报,主要
是运用常规气象资料——气温、气压、风力、风向等,而老农除了这些外,还有太阳颜色,云
天变化等非常规资料。他从老农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决心闯出一条新路,把观天测云作为探索
天气变化规律的新起点。同时,他又意识到,这是一条崎岖的小路,必须从零开始积累资料,
至少要八年、十午后才可能从中发现一点线索,也可能十几年后以失败而告终。
  没有现成的资料,没有前人的经验,但强烈的事业心,促使他冲锋陷阵了。从一九六六年
二月十日起,每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他就已经爬上山顶,立在那里痴痴地望着天空。就这
样,他连续七千三百多天观测纪录了各色云天的详细变化,包括到外地出差和在火车上,从不
间断,二十年来,他积累的观测资料已达一百四十万字以上,这在基层气象站中是极为少见的。
  二十年的不间断观测,终于形成了他自己的优势。他利用这个优势,发现了教科书上所没
有的三类气象现象,这就是天气变化过程中,各类征兆的相互关系,云系与长波槽脊的关系和
云系结构与降水量的关系,并依此提炼出了三类相应的预报方法,即短期晴雨预报程序、中长
期降水趋势预报方法和暴雨预报方法。
   (四)
  从原始资料上升为方法,方法从试验失败到成功,成功的方法再推广到社会,每走一步都
要付出心血和代价的。
  一九七○年初,蔡尔诚研究了过去四年的观测日记,发现了一个与传统观念不同的现象,
就是云可以预报三十天左右的旱涝趋势,用它预报四月干旱,成功了。接着,他又很有信心地
用这种方法预报了五至九月份的天气,结果四次预报全失败了。
  在失败面前,蔡尔诚想:我与天斗争了十二年却失败了,人生能有几个十二年!我的一生
还能做点什么?他又想到历史上的科学发明,有些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用云做长期预报才只
有四年试验,怎能盼望轻而易举地获得成果呢?他默默下定决心,四年不行,就七年、十年嘛。
  功夫不负有心人。又经过了两个寒暑的观测试验,蔡尔诚用云做长期预报的准确率终于达
百分之七十。一九八二年农场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春涝,小麦播种没有完成计划。大田究竟怎
么种?蔡尔诚根据前几个月云的演变,提出五至七月初都是少雨天气,不但大田能够顺利播上,
还应当注意防旱!农场领导根据他提供的预报,重新修订了播种计划,加强了保墒措施。结
果,全场三十万亩大豆绝大部分长势良好,减轻了后来的严重旱灾造成的损失,取得了较好的
收成。蔡尔诚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价值的气象情报,受到人们的
称赞。
  在进行长期预报试验的同时,他把民间看天预报天气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书稿,于
一九七一年送到上级机关审查,没想到书稿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被封存了。就在这年的十二月,
他家着了一场大火,把家产烧得净光。疯疯颠颠的爱人还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住进了医院。
后来,手和脚肌肉萎缩,成了终身残废。一连串的打击劈头盖脑地向他袭来。
  但是,蔡尔诚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柱,搞科研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一九七二年元月一日,
蔡尔诚在看天日记的首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人人都是胜利
者,并不是人人都能攀到顶端,许多人仅仅是一颗无名沙石,为后人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为了
预报旱涝,我愿象蚂蚁筑窝那样,默默无闻地倒在坎坷的征途上。”
  他一面料理爱人的饮食起居,一面扒在炕上,又写出了第二稿。一九七四年,拖延了三年
多的《看云测云雨》一书,终于出版了。三个月后又重印,四川、浙江、辽宁等地的不少群众
来信反映,这本书对安排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
  一九七五年八月,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和气象界的大事:河南驻马店地区发生了千年不遇
的特大暴雨。一夜之间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蔡尔诚又在思索,既然这样的暴雨能
发生在黄河流域,谁又能担保不会在三江平原上发生?他感到研究特大暴雨预报是气象人员的
天职,自己应该尽快拿出研究成果,以避免或者减少因暴雨灾害给人民带来的损失。他又给自
己下达了新的科研课题,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用云预报暴雨上去。他用三年时间仔细分析了
过去十四年内每一场降水前云的特征后,从中归纳了六个大雨前的主要特征。他根据这些特征,
成功地预报了一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到二十六日三江平原的大雪和一九八一年七月廿九日
三江平原东部的特大暴雨。
  一九七九年,随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春天的到来,也给科学带来了春天,他的第二本气象
专著《看云识天气》出版了。不久,此书被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委员会评为优秀作品。从此,他
为四化建设搞科研的信心更足了。
  一九八三年,蔡尔诚在全国性刊物和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中国暴雨云型”,随后又提出了
与国际降水物理学会荣誉主席贝吉龙观点不同的另一种暴雨形成观点——云区间的水平互补观
点。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探测委员会在《大气探测研究近年来发展情况》的报告中,对他的研究
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暴雨研究室主任周晓平也来信,认为这一发现“
对暴雨数值预报很有用处”,鼓励他继续探索。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最好的办法是对全国进行适时预报试验。在有关部门的支持
下,蔡尔诚于一九八四年七月来到北京国家气象中心进行试验。八月二日,他根据05时天气图,
用自己总结出的中国暴雨云型,预报陕甘宁交界处未来二十四小时内将有大于一百毫米的特
大暴雨。结果,二日夜,银川附近降雨一百九十毫米,造成山洪暴发。他用云做预报,取得了
重大成功!
  一九八五年,蔡尔诚又去河南省气象台进行了三十八天的暴雨预报试验。七月二日,他从
全国地面天气图上分析出勃海生成了一片暴雨云系,据此预报未来二十四小时内,辽宁将有大
于一百毫米的大暴雨。果然,廿一日从丹东到海城大范围下了一百二十至一百七十七毫米的暴
雨,辽南发生近百年少见的洪灾。
  一九八六年六月到八月,在国家气象局科教司和业务发展司的主持下,蔡尔诚在国家气象
中心做了四十八天的全国范围的二十四小时大雨和暴雨预报试验。这期间,全国发生的四次重
大天气变化(其中三次灾害性暴雨),蔡尔诚用他的“暴雨云型”观测方法全部预报出来了。事
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有关研究人员提出明年与蔡尔诚合作,用先进的探测手段对“暴雨云型”
观测方法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提高。前不久,他又编著出版了第三本气象专著《雨前云兆》。
  贝多芬曾经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蔡尔诚
是平凡的。但是为了四化建设,他勇于在崎岖的科学之路上奋力攀登,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
理想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境界,同时也再一次证明,成功永远属于不懈奋斗的人们!
  原载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组织处编《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