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农场的明白人
办农场的明白人
记五九七农场场长李长吉
阎德喜 宋恭谨
人们都说五九七农场场长李长吉同志是个办农场的“明白人”。下面说的是这个“明白人”
办的几件明白事。
(一)
一九七六年初,上任不久的副场长李长吉,随同机关干部来到一片草甸子里挖草炭,休息
当儿,老李踏着碎雪,走进旁边的玉米茬地。他习惯地掏出钢卷尺,走走停停,量量复复,一
溜数字立刻显示在脑海里:七十公分行距,亩保苗只有一千四百株,缺苗太多了……。李长吉
回顾着一个多月来的调查,感到这里的耕作粗放是造成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没有十成苗,哪
来的高产量?李长吉同志决心从严格标准作业入手,和大家一起努力,把场里种地的规矩立起
来。
五月,正是大田播种火红的日子。二十一队急着抢农时,四号地没等整好,就忙三迭四地
把玉米播上了。赶巧,李长吉下队检查工作,一看这块地的垄台、垄沟裸露着不少种籽,立即
冲着身边的队长开了火:“这地你是昨种的?场里不是明明白白地规定了大田作业标准么?推倒
重来,三天后我检查!”第三天,李长吉准时来了。他走进地里,伏身剥开碎土,把种子放到
手心上,一粒一粒仔细端详起来。李长吉看到玉米种没催芽,弄不好秋天要贪青,一问种子的
发芽率又很低,马上又很严肃起来:“这样的种子播下去,不是自己胡弄自己么?不行,还得
重播一遍,我三天后再检查。”这一次,催芽玉米种终于按照作业要求,保质保量地播进四号
地里。接着,李长吉在这个队召开了现场会,使作业标准化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秋后,全场
的玉米平均亩产四百斤,可这个地号每亩打了七百多斤。
夏锄时,李长吉驱车来到三队,老远就叫正在作业的40号车组吸引住了:中耕机的犁铲紧
贴着苗草通过。机车行至地头,“嘟、嘟”连停两次车,起落线如刀切一般齐;机组成员人手
一镐一兜,时而培垄,时而补种……要在全场提高标准作业的水平,多么需要这样的典型出来
说话啊!李长吉笑吟吟地跟车长王家发走着,看着,比划着,攀谈着。不久,场里在三队开了
夏锄标准作业现场会,40号车组的“八项经验”使在场的机务干部和工人大开眼界。一打听,
原来是李长吉和其他同志们帮助他们总结的。
渐渐,种地的规矩立下了,标准作业的思想开始在干部职工的思想上扎根。一九七六年,
全场粮豆亩产、总产和经营利润指标超过了历史。一九七七年遇上干旱,小麦亩产仍比上一年
增产一成,盈利四十一万元。
(二)
一九七八年,李长吉担任了场长。人们都说全场的土地档案装在他心里。农场的六十万亩
耕地,四百多个地号,什么地势、什么土质、什么茬口、什么产量,李场长心里一清二楚。有
人说,这是他两条腿跑出来的。也有人说,那是拿四个汽车轮子换来的。反正,人们心里有谱,
办公室是很难找见场长的。
刚来那阵儿,李长吉的家没搬来。虽说离家不算远,车也挺方便,可他经常三、四个月不
回家看一趟。大年三十儿,李长吉猛然想起该回家了。他搭上吉普车,不抄近路走远路,顺田
间道上了一分场,一绕弯又进了三分场。他高高兴兴地给干部职工们提前拜了年,拉扯来年生
产的大计。结果,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跑了整整大半天。
家搬来了,不过给老李添了一个吃饭的“店”,困觉的“栈”。几年来,他几乎从没安安
稳稳地呆在屋里度过一个节假日,很少踏踏实实地帮老伴干上几桩活儿。一次大田播种刚刚开
始,李长吉七十九岁的父亲突然患肺心病住了院。恰巧,主管农业的副场长外出了。老李一头
扎进了生产里,每天到地里一跑便是十多个小时,回家再起早贪晚地担水、劈柴、做饭、送饭。
有的同志看场长太忙,劝他先少跑几趟。老李说:“地情不明,我靠啥指挥生产?”
去年春天,李长吉乘车去九队,看见六、七号地正在清理田间。他甩开长腿走进地里,脚
下扑腾腾的,一踩直冒烟儿。老李一边跟同行的党支部书记穆祝俭讲着土地冻融的科学道理,
讲着利用免耕法种地的国外农业动态,一边说;“今年天旱,一耕地准会跑墒。我看这两块地
挺疏松,你们上耢子耢耢,直接播上麦子就行。”老穆早就听人说过,李场长是科班出身,文
化革命前就是友谊农场五分场的场长,种地懂行,心里有本土地档案,这回可是眼见为实了。
九队照场长指示的招法干了,其它队也按场里的要求采取了保墒播种的措施,这一年,全场小
麦亩产三百三十一斤,九队的那块免耕播种的地块是四百多斤。
(三)
李长吉喜欢把那些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材称作“孙悟空”,总惦记着把他们放在适当
的岗位,让他们“大闹天空”。
前几年,这个农场的畜牧生产搞得不好。啥原因呢?当时负责农业和畜牧工作的李长吉经
过调查发现,毛病之一是出在人材没能合理的使用上。他看到在生产队的畜牧技术员中,有不
少是有能力,懂业务的内行。他们对畜牧业的落后状态很着急,想了不少好点子,但往往苦于
有职无权,合理的建议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李长吉向农场和分场党委提出建议,从生产队调了
几名有实践经验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懂畜牧的业务干部到三分场充任了畜牧技术员,同时,还给
生产队的技术员规定了明确的责任和权限。由于专业人员的合理使用,加上其他因素,使畜牧
工作很快有了起色。尤其是黄牛生产发展得更快,一九七九年末,存栏数已达二千七百头,比
一九七五年增长了三倍,仅去年就出口了二百二十五头,相当于前五年的总和。
一九七九年初,垦区准备在五九七农场四分场进行全面机械化试点。这么重的担子,叫谁
挑呢?李场长第一个就想到了三分场副场长张耀泉。他是一九六二年由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
在生产队干过十二年农业技术员,又当了两年生产队长和两年分场副场长。他刚满三十七岁,
身体好,有干劲儿,干起工作来有股狠劲,群众管他叫“张老狠”。李长吉把想法对刘翰臣书
记说了,两人的意见不谋而合。拿到场党委会上讨论,大家举双手赞成。张耀泉确实是株好苗
子,当年,四分场的试点工作夺了个开门红,粮豆平均亩产二百七十八斤,经营盈利二百多万
元,在全场名列前茅。
一九七八年以来,李长吉同刘书记等党委领导成员一道,共同为选拔人材操心。经他们提
名,报上级批准,有五名同志担任了总场机关的科长、副科长,十名同志担任了分场的场长、
副场长。使全场干部队伍趋于年轻化和专业化。
去年,这个农场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又获得了较好收成,小麦平均亩产三百三
十一斤,经营盈利七百五十万元,创造了建场以来的新纪录。今年二月,荣获了全国农垦系统
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如今,李长吉和党委其他成员时常想的不是以往的成绩,而是以后的步伐。他们正在思考
着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的蓝图,带领着全场的干部群众向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原载1980年7月5日《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