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赵英才的管理艺术

赵英才的管理艺术


吴继善
  今年九月,在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召开的一次抗灾自救动员大会上,全场挂名的“拉腿队”,
今年又遭受严重涝灾的二十八队队长赵英才表决心:更在三个月内收回二十五万元,实现增收
诫亏。会场上顿时轰动起来。
  “什么,粮豆作物减产一半,还想赚回更多钱?”
  “比他强的队都几十万元往里赔,他这不是瞎吹吗?”
  可是没过三个月,诺言的确变成了现实。人们在拍案称奇之余,不得不佩服赵英才的管理
艺术。
  一九八○年,赵英才担任的是二十九队队长。当时,他发誓要改变这个队十年亏损的面貌,
人们差点没笑掉大牙,说赵英才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咋回事呢?原来二十九队一百八
十名职工,只靠四千来亩兔子不拉屎的薄地、四百多只羊和一个石头坑过生活,就是好年景,
也收不够支。几任队长都领教过了,可是赵英才却不服气。他通过调查发现,二十九队主要穷
在劳动管理粗放上。只向外放车撒人,不看经济效果,造成生产力大量浪费。于是,他和其他
领导干部一起,对劳力进行了重新规划:以总用工量配备劳力,按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订出
各班组的产量、利润指标,并核定工资成本,年终联系包干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奖罚。这个办
法一实行,全队一下就节余出十三名劳动力和半台拖拉机。赵英才领着他们到一百多里外的东
大甸子春开春播一千五百亩荒地,打了二十多万斤黄豆,还出外包了五百多个车辆人工,增加
收入五万五千多元,当年每个职工破天荒分到一百多元奖金。
  赵英才在谈到这一年的体会时说:“管理是门学问。当干部的如果光会实干,小会计划、
组织,就会象黑熊掰苞米一样,前边掰后边丢”。今年赵英才被调到生产比较被动的二十八队
当队长。这个队除了管理混乱外,当时还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涝灾。九千三百亩小麦比别的队
整整晚播一个月;九千多亩大田从种上,机械就没能下去过。麦收又连着下雨不开晴,有机器
用不上。别的队都豁上了,顶着雨往下割,连泥带水往起垛。赵英才一想,夏季气温高,湿麦
子堆在一起几天就生芽,这种前边割后边扔的事情做不得。他让全队职工、家属准备两样工具;
锄头、镰刀。天阴麦子湿时全去抢救大田;雨一停,麦子一干,立刻抢收小麦。并实行包收
到尸,验质验垛计奖罚的生产责任制。由于赵英才指挥得当、管理有方,全队在极端不利的情
况下,保住了六千多亩大豆,割了五千七百亩小麦。同样成本,别的队每亩只收一百来斤麦子,
二十八队却收了二百六十多斤。仅增收的一百万斤小麦、大豆,全队就多挣回十八万元。
  赵英才今年五十二岁,早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陵。一九五八年从部队转业到北大荒后,当
过多年干部,也下放劳动多年。在这期间,他亲眼看到吃“大锅饭”所带来的“上班砸破钟,
干活磨洋工,歇气坐个坑,年底闹亏空”的混乱局面,进一步认识到: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是
最严重的浪费。因此,他抓生产特别注重生产效率,从提高效率中增加收入。今年夏天,他碰
上一辆新区煤矿来拉基建石的汽车,两下一搭话,立刻打开了主意。新区需要大量基建石,正
好全队要拉一千二百吨取暖煤。于是便和他们订了一千立方基建石的运输协议。本队去拉煤时,
顺便捎去一车石头,使一台车变成了两台车,多得一万三千元收入。人们看到,自从赵英才到
二十八队后,这里灾年不见灾,真是人鼓劲,车出活,地生财,山献宝。都说这是赵英才抓管
理抓出来的。
   (原载198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