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林岛纪行
长林岛纪行
林柯 高伟
我们由宝清坐上汽车,迎着纷飞的大雪,顶着尖利如剑的寒风,大约行进了四个小时,就
到了五九七农场的长林岛。
长林子五年前还是个没有一个人影儿、被江河、沼泽包围的孤岛,如今这里人声喧闹、
机器轰鸣。加工厂,小学校、商店,饭馆,样样俱全,这成了拥有上千人口的村庄。就是冬季,
这里也是热闹非凡。冰泡上那一辆辆满载着新鲜冻鱼的汽车,在宽阔的冰道上来往奔驰,渔
工们喊着响亮的号子,拽着网绳一个劲地拉网。生产队的晒谷场上,一群群的男女职工们在忙
着脱粒,选种………真是粮米成山、鸡鸭成群。
看了这情景使人兴奋、鼓舞,亘古荒凉的长林岛啊,如今变成了鱼米之乡。
历史上的长林子
长林子距宝清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年前这里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传说中,长林是个富
饶的宝岛,同时又是个狐仙作祟的领地。据说,在夏天,有胆量的渔民撑着小船,装上一袋盐,
到这一趟就能满满地载回一船卤咸鱼或天鹅蛋。但是,经常也有人走岔道,船搁浅了,进退
两难,这样,只好下船淌水,常常走进软沓沓的飘垡甸子里,结果,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
冬季,也有过那敢于冒险的猎人,穿过冰层到岛上去猎取皮张,可是:倘若不幸碰上了“烟炮”,
就会只见人进岛,不见归来人………
除了这野生动物之外,那黑的黝亮,一挖就出油的土层,多么引人神往啊。当地的老乡们
总是想进岛索取财宝,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它,但谁也顶不住这里的风、雪、虫、兽的联合袭击,
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了这些妖惑人心的自然现象,修建了狐仙堂。几十年来,人们一直想往这
个地方,但终究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岛上落下脚来。
真的没有人到这儿落过脚吗?据说,抗联的一支部队,为了抗日救国,曾在这里风餐露营,
抗击日寇。给长林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到后来,这支部队转移了。达里又荒无人烟,真是风
啸啸,狼吠野鸡叫,遍地“万年蒿”………
艰苦的历程
一九五七年三月,一批完成鹰厦铁路修建任务的铁道兵,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参加北大荒
建设。他们离开了终年葱绿的厦门岛,来到宝清,那一年大雪有三、四尺厚,他们用推土机开
路向长林岛进军了。由附近的一个叫义德的村子出发,离长林虽然五十里路,但他们却整整花
了两天两夜的功夫才开出了一条壕道。从此,长林子树起了帐棚,有了人声。垦荒者们开始过
着艰苦的生活。现在担任分场场长的高洁同志是率领十三人进岛的先遣队的队长,他谈起了过
去的帐棚生活,那时真是“外面零下三十二,里面零下二十三”,每天早晨起床,被上一层冰
屑,连眉毛、胡子都变成了白色。为了吃、烧,住,他们冬天要和暴风雪搏斗,夏天就要和雨
水、蚊蠓交锋。当年冬天有一次,岛上夜里起了“烟炮”、壕道被填平,帐棚也埋在雪中,十
三人被围困在帐棚里,柴禾烧光了,他们掏开雪打洞门,迎着弥漫的风雪,脚顶脚地踩路,一
直找了三天才发现了伐木点,解决了取暖问题。1953年秋天,周围的沼泽河水快要封冻的时候,
岛上四百多人的口粮吃完了。但汽车和船都进不来,怎么办?于是党委书记、场长亲自带领
大家组成运粮队,他们手挽手用肩扛,在四、五十里没膝的水道上来回抢运,终于把粮食扛了
回来。长林岛的黑土层足有三尺厚,下面都是白浆土,腐植质多,对种庄稼很有利,但要烧砖
盖房却是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土松散,拌水后,火一烧就着了。但他们决心盖出砖房,为
了寻找沙性土,几乎走遍了整个岛子。从地上找到地下,终于挖出了适合烧砖的土,但是没有
煤。于是他们就割了七十五万斤草,终于用草烧出了红砖,盖起了砖房。
长林岛的垦荒战士们,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边开荒、边建设,把这里建成良田万亩、
房屋千间、每年能上交六十万斤粮食和部分猪禽肉的分场了。
冰河之上人欢笑
长林岛盛产鲫瓜子,分场有一个专业捕鱼队。一个飘雪的日子,我们在八号亮子观看了冰
上作业,这是挠力河畔的捕鱼点,这亮子有百米长,三十米宽。副队长邹积广带领队员们先在
两头凿开了两个三角形的下网口和出网口,顺着河的两边,又迅速钏开了五十多个冰眼。顺冰
眼走杆在冰下迅速一个个的穿过,网漂随着在移动。透过冰层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密麻麻的黑影
在水里被驱赶着。出网了,只听得人们一阵喊声和笑声,好家伙!园鼓鼓的一大网拉上来了,
这可忙坏了捞鱼的同志。大网是五、六片网连接成的,每解开一片时,就上来一大堆鱼,大伙
就猛捞一阵。霎时.冰上堆满一大滩青一色
“锄板子”似的大鲫鱼,榆钱似的红鳞,晶莹闪光。队长说,这是捕鱼较少的一网——八
千斤!那天,我们饱餐了一顿鲜肥的大鲫鱼。
—网万斤鱼,在长林岛并不是新奇事。副队长给我们阱了年前一‘次捞鱼的故事。10月间,
他和队员王福云在—个名叫小水林子的河泡上看亮子,那时冰冻得不到一尺厚。他们发现鱼
群密麻麻象黑鸦——样游过这里,于是急忙拿起网兜子就捞起来,累得满头大汗,从吃早饭一
直捞到夜里十二点,整整捞了两万来斤鱼。突然,只听到冰喀喳喳直响,唉呀!原来是鱼把冰
层压塌了,他俩一面往河岸抢运,一面继续战斗。但一天一夜没合眼,鱼还是捞不完。后来分
场党委书记、场长也闻讯赶到了,调来了十多个工人帮忙,结果,三天功夫就从这个泡子里捞
了十四万斤鱼。去年从一月到年底就捕捞了八十万斤。不但增加了收入,还供应了城镇副食品
的需要。
除了用网拉鱼外,最有趣的是冰上钩鱼。每当假日,就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职工,有的
蹲着,有的卧着,专心致致地在冰上钩鱼。钩鱼的方法很简单:只用一支五、六尺长的小木杆,
在一端绑上一排锋利的铁钩子,伸进凿开的冰眼中,人静悄悄地蹲在那里,待鱼慢慢游过来
时,用劲往上一提,甩着尾巴的大鲫鱼就被钩出水面,有时也能钩到十多斤的大黑鱼。这样每
天一趟就能钩四、五十斤鱼,有技巧的还能钩到二百多斤。据说,冬天的鱼都处在休眠状态,
动作缓慢,感觉迟钝。所以显得是自愿来上钩似的。
垦荒者的幸福
垦荒战士们用辛勤的劳动开发了这块地方,把这儿建成了农牧副鱼全面发展的农场,同时,
一个个新的家庭都建立起来了。许多孤身来开发荒岛的战士,现在他们的老人、爱人、亲属
都由遥远的南方来了;1959年,长林还来了一批支边女青年,她们在劳动中和先迁的垦荒战士
建立了爱情,结了婚。许多青年夫妇在这里生下了幸福的后一代。第一生产队的农工排长杨有
江,原是贵州人,他参军以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回国后又修过鹰厦铁路、宝成铁路。1957年
他来北大荒时已经三十岁了,在建场中带头劳动从不怕吃苦,年年当选模范,现在他也结了婚,
有了孩子。1958年从武汉防校转业来的赵富余,原先是个中学生,几年前他的理想还是在祖
国的高空飞翔。来长林后他又爱上了拖拉机,几年中由于他勤学苦炼,现在担任了包车组长,
1960年6月被批准入了党。去年他和山东姑娘、康拜因手杜丽兰结了婚,他俩连年当选为先进
生产者。
长林岛现在已有二百三十四户人家了。每一个家庭生活都过得很幸福,职工们对建设更美
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高洁同志的爱人彭荣朴是1957年第一个进入长林岛的女同志,她和男同
志一同开荒、建房。那年没有房住,她的第四个孩子就生在草棚里。现在她已经是五个孩子的
妈妈了,两个大女孩都在这里上了学。但孩子的牵累从未使她脱离过集体劳动。她现在在加工
厂工作,每天很早就起来做饭,把小孩喂了奶送到了托儿所,大孩子去上学,她就上班了,从
未误过工。去年工作之暇,他家还种了园田地,蔬菜自给有余。
长林岛,在垦荒战士们的手下,将建设得更加富裕。场长高洁同志说,1962年全分场的土
地要扩大到一万八千亩,粮食总产量和商晶量将大大增加,捕鱼量要超过一百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