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南北情

南北情


褚建平
   (一)
  一九八五年三月,江南已是柳绿桃红,乌语花香的季节。
  湖南省桂阳县宝山铜矿电磁厂的女工宿舍里,一位姑娘正翻阅《妇女之友》的“红娘”专
栏。她叫王石玉,年方二十七,未曾婚配。
  “张吉春?”姑娘指着一则征婚启事,悄声对身旁的好友雪芝说:“你看,这人的名字起
得多好!”
  名字?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是什么牵动了姑娘的心?
  “怎么,你看上他了?”雪芝试探着问。石玉的睑唰地红了,羞涩地低下了头。
  细心的雪芝是过来人。她从石玉的眼神里看出了姑娘内心深处的奥秘。此刻,爱情的星星
之火,正在姑娘的心中闪烁!我何不趁热打铁,促成这一美好的姻缘呢?于是悄悄地替她向黑龙
江省五九七农场二十七队张吉春发出了爱的信号。
  十天之后,雪芝兴奋地告诉姑娘;“他来信了!”“谁?”“你看上的那个张吉春!”当石
玉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指着女友的鼻子喷怪地说:“你可真会开玩笑!”
  这的确是一个特殊的玩笑,一个充满了浪漫色彩和诗意的玩笑。
  晚上,风清月明,夜深人静。王石玉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她再次展开张吉春的来信,
细细品味。“石玉;我的家庭状况,你已在征婚启事上看到了,请慎重考虑。为了孩子,希望
不是出自怜悯,而是真诚的爱!”话儿虽短,但却是那样真挚,那样感人!我从小失去父爱,而
他的两个孩子刚刚懂事就失去了母爱,不是比我那时更痛苦吗?我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情和爱,
献给他们呢!经过大半夜的思索,王石玉决定北上,进行实地“考察”。
   (二)
  张吉春收到姑娘亲笔信,里面还夹一张四寸大照片。只见姑娘的眼神儿里,充满了深情和
向往;乌黑浓密的头发披散在肩上,既秀气又大方。他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揣在怀里,就象揣着
幸福和希望。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姑娘告别家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第四天凌晨,佳木斯火车站出站口附近,张吉春拿着姑娘的照片。瞪大着双眼,仔细辨认
每一个出站的旅客,盼望着姑娘的到来。五天过去了,仍不见姑娘的踪影。他再次掏出姑娘拍
来的电报;“明天动身,二十四号在佳接站,凭照片认人。”对呀!可是按正常时间推算,四
天前就该到了,她为什么还没有来?张吉春失望了,又胡乱地想起了心酸的往事。
  十年前,心地善良的他与讨饭来到农场的山东姑娘刘某结合了。婚后生下两个女孩。不久,
组织上为她安排了工作。可是,随着地位的改变,经济状况的好转,她变了,学会了抽烟喝
酒,讲究起吃穿玩乐,甚至勾搭野男人殴打自己的丈夫。最后,终于舍弃孩子,硬是与丈夫离
婚,带着几乎全部的家产,投入了另一个情人的怀抱。
  老实巴交的张吉春望着被洗劫一空的家和两个没了娘的孩子,眼泪掉了下来。
  王石玉的情意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远道而来的姑娘啊,你为何还不露面!莫非又
改变了主意?是啊,一个美貌的姑娘和我这个三十五岁的“二茬子”光棍儿能配得上吗?张吉春
长叹一声,沮丧地离开了火车站……
   (三)
  听说姑娘没会上张吉春,直接到了场部,明早坐客车来。大伙赶忙跟随妇女主任郑淑珍来
到张吉春的家。扫房、做被、擦窗户、贴喜字。很快,屋子被打扫布置得整齐一新。
  第二天一早下起了小雨,轻风吹过,虽是初春但也寒气逼人。妇女主任一挥手,二十多名
妇女顶风冒雨来到路口,迎接这位南方来客。
  “噼——,叭——!”随着鞭炮的炸响,喜讯很快传遍开来。乡村沸腾了!男女老幼兴高采
烈,争相来看这位秀丽的陌生姑娘。尹大叔怕姑娘呆着闷得慌,送来了一架收录机;崔大帅见
姑娘穿得单薄,怕冻坏了身子,送来了女儿的衣服;黄姐按照南方人的口味,送来了两串红辣
椒,人们还送来了鸡蛋、蔬菜、茶叶……白天,人们轮流前来陪姑娘唠嗑,夜晚,大伙换班前
来作伴。妇女们还以北方人的习俗,包了一顿鲜香可口的水饺,又买来了红葡萄酒,热情款待
这位不寻常的客人。
  多么好的乡亲啊!王石玉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她深深地体会到,窄小的茅屋虽然比不上家
乡的高楼大厦,但却装满了北大荒人的情意;泥泞的街道,虽然不如家乡的油漆马路那样平坦,
但却留下了乡亲们一串串关怀的脚印,北方初春的气候,虽然不象家乡那样宜人,但却凝聚
着集体的温暖!
  突然,门开了。张吉春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望着眼前的一切,听着大家的述说,真不知
说什么才好。是乡亲们和雪芝帮他组建了一个新家;是具有金子般美丽心灵的姑娘,给了他和
孩子高尚的爱!
  六月二日,张吉春和王石玉幸福地结合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欢笑跳跃着告诉小伙伴
们:“我爸和我妈结婚啦。你们吃喜糖吧!”孩子们的欢乐更为婚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所有
在场的人频频举杯,向新郎新娘表示衷心地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