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勘测
第三节 勘测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五日,苏联政府派来帮助我国建设大型谷物农场的专家、
顾问共四十九人到达北京。这些专家、顾问包括苏联农业部派来的尼谢马斯洛夫,
苏联国营农场部派来的马巴尼科连科。
我国也组织了四十名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参加大型谷物农场的勘测调查工
作。其中有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宋达泉教授、黑龙江省水利专家柏德
铭等。同年十一月八日,中苏两国专家联合组成大型谷物农场土地勘测、规划、设
计组(简称勘测组),马斯洛夫任组长。
勘测组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九日从北京出发,十一日到达黑龙江省集贤县兴隆
镇(今一分场场部)。十三日,中苏专家进行分工,组成若干小组,十七日开始分头
工作。
十一月份,黑龙江已经结了很厚的冰层,隆冬来到了三道岗平原。气温经常降
到摄氏零下三十度。中苏专家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开始野外勘测工作的。
每天三星刚偏西,中苏专家们便顶着星光,冒着黎明前的严寒,从兴隆镇出发,前
往荒原深处勘测。从兴隆镇到勘测地点约三千里,最远四十里。荒原无路,汽车只
得慢速摸索前进。
土地勘测的中、后期,进入了深冬严寒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三十七、八
度,野外勘测工作遇到了极大困难。《黑龙江日报》记者罗溟在当年的一篇报道里
写道:“苏联专家和我国专家们在雪雾蒙蒙的严寒天气里勘测是那样的艰苦,从勘
测镜里寻找在寒风中摇摆的测旗,眼睛被寒风吹出了热泪,很快在睫毛上结成了一
串冰珠。脸被冻白了,手被冻僵了,做记录的铅笔顺手掉在雪地上。为了探求土壤
资料,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他们刨开冻土,光着手一层层地剥取土样。我也曾
看见他们为农场的用水得到可靠的资料,在寒风呼啸的夜里,不停地一处处打钻。
在这样严寒的天气里野外打钻是极其艰苦的,手拿铁器就象针扎一样疼,稍有不慎
就会粘下一层皮来……。”
经过五十多天的艰苦劳动,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底完成了野外勘测工作。他们
在“大烟炮”滚滚的风雪里,踏遍了三道岗地区的荒地和灌木丛,在二百四十公里
的地界线上,埋下了一百六十四根大界桩,划分了五个分场的场界和十三个生产队
的地界,对现有的堤防和未来要修筑的堤防以及田间排水渠道都做了勘测。
野外勘测结束后,中苏两国专家立即转入紧张的设计规划工作。荒原无电,中
苏专家们只能在兴隆镇的草房里借着昏暗的烛光工作。一九五五年二月初,友谊农
场土地规划设计图绘制完毕。二月二十二日,在集贤县县政府所在地福利屯召开建
场委员会(扩大)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王操犁、魏震五、张省三、马斯洛夫、尼
科连科、宋达泉、柏德铭等。马斯洛夫介绍了土地规划设计图的内容。会议一致通
过友谊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该设计图规定:1、国营友谊农场设立五个分场,各
分场分别设置场部,唯第三分场场部与总场部合并设置;2、成立十三个拖拉机田
间生产;3、实行十一个大田轮作区,其总面积为三十万零六干九百八十八点五亩;
4、实行五个畜牧场附属饲料轮作区,其总面积为四万零五百九十一点五亩;5、实
行三个草地牧场轮作区,其总面积为二万四千五百零七亩;6、实行一个水稻轮作
区,其面积为一万四千七百四十点五亩;7、规定在全面实现轮作(1960)时,粮豆
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为三十万零六千一百六十五亩,其中春小麦为十八万零一十五
亩,大豆为七万五千亩,饲料作物为三万八千八百九十五亩。
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了上述规划设计图。国内
报刊对于友谊农场的土地规划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给予高度评价,《黑龙江日报》在
一篇报道中指出:“国营友谊农场开荒前的土地规则工作不仅为建设这个农场奠定
了科学的基础,而且为我国今后大规模开荒、建设国营农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