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措施

第九节 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措施


一九六○年以后,农场为改变生产力水平低的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
第一、重点装备生产队。一九五九年,国家重点装备了五分场二队,使这个队成了高
度机械化生产队。这个队年产粮豆四百二十八万斤,每个农业工人平均年产粮豆八万
五千八百斤,平均每个农业工人年创造价值八千三百九十八元。成为黑龙江垦区二十
面红旗单位之一。一九六三年,农场又重点装备了十八个高度机械化生产队。这十八
个生产队总和播种面积占全场的百分之三十八点三,粮豆总产占全场的百分之四十,
上交粮占全场的百分之六十一点三,劳动生产率比一般生产队高一至三倍。一九六四
年,又装备了十四个高度机械化生产队。农场的生产力水平稳步上升,到一九六六年,
农场的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已达百分之八十三。
附表30: 一九六三年农场重点装备的十八个机械化生产队


附表31: 一九六四年农场重点装备的十四个机械化生产队


第二、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农场在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过程中,普遍推广
了дT—54—82号郝焕文(全国劳动模范)包车组的标准化作业的经验。郝焕文包车组
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四不、四要、五认真”和设备维修保养的八项技术措施(详
见第四编第十五章)。
由于全场普遍推广—了郝焕文包车组的经验,提高了机车的出勤率、利用率、完
好率和农机工人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了机车的作用。
附表32: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全场拖拉机三率情况


第三、扩大耕地面积。一九五九年,农场组织人机力量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一
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累计开荒三十六万七千九百八十六亩,耕地面积由一九五九年
的八十一万九千九百一十一亩扩大到九十三万七千七百五十五亩。每个农业工人负担
面积由八十五亩增加到一百一十四亩。每个农业工人年生产粮豆由五千八百九十九斤
提高到二万一千二百五十五斤,粮食商品率由百分之二十七点二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一
点三。
第四、改革耕翻、耕作制度。农场建场以来实行的是各种作物连年耕翻制度。一
九六0年,农场学习了兄弟垦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认识到连年耕翻,
使土壤结构变坏,耕性变劣,坷垃增多,影响保苗。故从一九六一年起推行了大豆耙
茬种植小麦的耕作法。此后,农业技术人员又通过实验,创造了玉米耙茬种小麦或大
豆的轮作制,并形成了一套以小麦伏翻为基础的玉米秋翻(浅翻)或耙茬、大豆耙茬的
耕作制度。
五分场在东北农垦总局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又创造了“三三制”①种植结构
法。
注①:三三制即麦、豆、杂作物各占播种面积三分之一左右的轮作制。
五分场的经验是成功的,全分场十二万亩耕地,平均亩产二百七十斤,粮豆总产
每年增产百分之十以上。通过实行“三三制”轮作制,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全分场
累计增产粮豆二千一百九十五万斤。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种轮作制是比较先进的。
第五、推广机械化综合灭草新技术。一九六二年,农垦部生产局在友谊农场召开
了机械化综合灭草经验交流会。会上“九三”、赵光和友谊介绍了机械化灭草的经验。
这次会议,对全垦区推广机械化综合灭草新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推广这一新技术
过程中,友谊农场王明尧等农业技术人员同机务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创造了苗后耙、
蒙头土等重要技术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机械化综合灭草新技术。
第六、改革农机维修保养技术规程。建场以来,农场执行的农机维修保养技术规
程完全是照搬苏联的。在机器使用期间,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苏联的四级保养制度已经不适应农场的需要,在黑龙江省呼兰农机修理研究所的帮助
指导下,农场的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的实验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学数据,于一九六六年在
农场开始改革苏联农机四级保养制度,试行了“东方红”五四式、“东方红”七五式
拖拉机三号保养、定期修理的新制度。新的技术规程减少了保养层次,保养项目,使
周期更加合理,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提高。
附表33: “东方红”保养维修周期制度 (时、公斤)


第七、提高晒场机械化作业程度。随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晒场机械化设备不断
更新和扩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九六一年,全场晒场总工作量为九万三千一百
四十四吨次,机械化作业达四万二千二百八十八吨次,机械化处理为百分之四十五点
五。一九六二年,全场晒场总工作量为六万二千五百二十五吨次,机械化处理为五万
零二百吨次,机械化程度为百分之八十。一九六三年,全场晒场总工作量为八万七千
五百吨次,机械化处理为七万八千七百五十吨次,机械化程度为百分之九十。这一时
期,粮食的晾晒作业基本上靠日晒干燥。随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完全采取日晒干燥
法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一九六五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场在总场修建了日烘
干四百八十吨的粮食清理干燥机械化作业站。这一设备的修建,提高了农场粮食管理
机械化水平。同年又在五分场建造一座日烘干二百四十吨粮食的中型设备。
第八、科研工作和技术培训。建场时,农场就建立了农业科研部门。由方悴农(农
业副总技师)、李特特(李富春、蔡畅之女,苏联大学毕业生)等同志主持科研工作,着
手引进良种。经过农业科研人员的努力,使小麦明尼2075号、(I、12302号、秃不齐,
大豆黑龙江41号,都成为适应农场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一九五八年又将小麦克强、克
壮、大豆荆山璞、满仓金、玉米白头霜等培育成适应农场地区的优良品种,从而构成
了农场小麦、大豆、王米品种结构,对农场粮豆产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作用。进入
六十年代,农场科研部门又对小麦、大豆的栽培密度和适宜播期等问题进行了科学实
验,提出了关于栽培密度、宜播期的科学论断,为农场科学种田做出了贡献。
一九六三年,农场建立了农机科研室。科研室组建后,对农机新技术进行了大量
研究和实验工作,同时,还加强了对工人的技术培训工作。一九六二年建立了农技校,
采取集中训练的方法,培养了大批新技术工人。此外还办了各种类型的短期训练班和
选拔优秀机务人员送国家高级学校深造。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六年农场先后培训了
机务队长二百二十九名,机务工人(拖拉机手、农具手)九百零六名。
附表34: 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五年农机技术培训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