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十八团的农业生产措施

第三节 十八团的农业生产措施


一九七○年八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把农业学大寨的问题提到
不能再高的地步。兵团组织了各级领导干部多次去大寨学习,而且盲目照搬大寨的
经验。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搞灌溉工程,要求所有连队打机
井,号称“千眼井运动”,不分岗地、洼地搞一刀切,很多连队盲目施工,工程不
配套,而且质量极差,结果全部报废。
在作物构成和栽培方面,由于强调“千方百计‘上纲要’,拼死拼活‘过黄河’”,
原封不动地照搬大寨和省内学大寨的典型涝洲公社的生产措施,大力推广一埯双株、
多株,人工抓把粪,坐水埯种。机械化作业无法适应,便把机械撇开,搞所谓大兵
团作战。推广大豆满垄灌、横穿带玉米、高粱拐子苗以及三带三复,即:大豆带玉
米,土豆带玉米,瓜类带玉米,小麦地复种糜子或豌豆等。这些生产措施的强制推
行,使农场二十多年来形成的比较适应机械化生产的耕作制度遭到了破坏,不少方
面又恢复到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兵团组建之初就贬低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提出“不能靠拖拉机、康拜因,最根
本、最重要的是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开发建设北大荒”①。由于机械不能充分发展作
用,贻误时机,减产和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贬低机械化的作用,使农业机械
化程度不断降低,许多农业生产连队从播种到田间管理以及收获的许多环节,机械
化程度都明显下降。
注①:引自一九六九年兵团生产、财务会议文件。
对机械化作用的贬低,导致了对机务工人的鄙视与漠不关心,许多先进工人被
撤换或受到批判,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
在“文革”中,“知识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论调,造成对科学技术
的严重摧残。十八团也毫不例外,一九七一年,取消了原农场农业科研实验站和农
机科研室,把大部分科技干部下放劳动。农业科研实验站改编为一个连队(编为第
一百连),从事农业生产。农机科研室编为团部改装组,划归后勤营领导。在“大
搞群众科研事业”、“反对技术权威”的口号声中,十八团普遍成立了连队科研班,
吸收城市知识青年从事农业科研活动。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知识和正确指导,大部
分科研班有其名无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