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十八团的经济回升
第四节 十八团的经济回升
十八团组建后,粮豆总产连年下降,经营亏损。一九六九年粮豆总产下降了
百分之二十点四,一九七○、一九七一两年稍有上升,从一九七三年起又大幅度下降。
生产经营从一九七一年起连年亏损,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四年,四年累计亏损额达二
千五百九十七万元。一九七三年冬,十八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检查并总结了经验教
训,承认一个企业不管叫兵团还是叫农场,不讲经济效益,不讲成本,不讲规章制度
是不行的,不是制度无用,而是非有不可。为此,十八团从一九七四年起,着手恢复
一些管理制度,并’对各连实行了“定收、定支,收支包干、盈利留成、短收不补”
的财务包干制度。同时还恢复于对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专用资金的管理制度和基本
建设管理制度、物资供应制度以及各项统计、会计核算、班组核算等制度。在农业生
产上克服了“瞎指挥”的问题,制订并采取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措施,如落实部分知识
分子政策,配齐机务管理干部,恢复机务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恢复,对十八团的
经济回升起了推动作用。
在检查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尽管也强调了制度的作用,但是仍然把生产下降
的原因归结为“三两斗争”①尖锐复杂,打击阶级敌人不狠,修正主义回潮等方面,
使总结经验教训受到局限。其次。由于对贯彻执行制度的好坏不能同职工的切身利益
相结合,使切实可行的制度受到阻碍。
通过几年的实践,十八团党委认识到违反科学,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惩
罚”。因此,从一九七三年起,首先抓了科技队伍的恢复,落实了部分知识分子政策;
启用了部分科技人员。将被取消了的农业实验站、农机科研室重新恢复起来,同时组
建了科研连。
陆续配齐了团、营、连的机务管理干部,恢复了农机管理制度,技术考核制度和
田间作业标准化、技术保养标准化等制度。在恢复农业生产秩序的同时,还抓了农田
水利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了“以治涝为主,以配套为主,以当年受益为主”
的方针,采取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把原武装营改为水利营,又在三个
农业营建立了三个水利连。从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五年连续搞了五次水利大会战,仅
一九七三年就拿下土方二十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兵团组建头三年的土方量两倍多。
一九七二年四月,兵团在七营进行了工资改革试点,逐步恢复了生产责任制和评
工记分的办法,并且实行了“按纯收益分等累进提取积累,以工分进行分配”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