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生产

第二节 农业生产


(一)耕地面积的扩大
一九五五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当年开荒三十五万零一百零四亩。一九五六年开
荒二万六千六百八十三亩。截止一九五七年,全场耕地面积为四十万零五千三百四
十亩。一九五八年,集贤县四个乡并入农场,并入耕地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九十七亩,
使农场耕地扩大到六十六万一千一百三十七亩。一九五九年又并入一部份耕地,农
场耕地为八十一万九千九百一十一亩。从一九五九年起,农场组织各分场生产队进
行大规模开荒,使农场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到一九六六年,八年累计开荒三十一万
三千五百零九亩,耕地面积达到九十七万二千六百七十七亩。此后,虽年年开荒,
但是数量均不大。一九七七年,农场为贯彻“多种多收、高产多收”的方针,全场
组织了大规模开荒。从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年,四年总共开荒五十九万六千五百零
五亩,使耕地面积达到一百四十九万四千二百二十五亩。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三年
总共开荒二万一千七百零九亩,一九八三年耕地达一百四十八万零二百九十一亩。
附表52:(见157页)
(二)主要农作物种类及种植面积
建场初期根据农场的自然条件,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少量种植高粱、谷子、
水稻,甜菜等,以调剂口粮和饲料。农场大面积种植玉米是从一九五八年乡社并入
农场后开始的,并逐渐成为农场的三大作物之一。乡社并入的土地多是岗地,适宜
玉米生长,产量较高,正常年景,亩产可达四百多斤,对提高粮食总产量作用很大。
但由于玉米机械化程度太低,大面积发展玉米作物有困难,因而,多年来玉米种植
面积平均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十八至二十之间。
附表52:
历年开荒、耕地面积变化表


水稻作物一直没有很大发展,其原因是缺少足够的水源。建场三十年来,水稻
的播种面积一直在五千至一万多亩之间。
高粱、谷子主要作为畜牧饲料作物,故种植面积一直很小。
甜菜过去作为多汁饲料,种植面积很小,八十年代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糖用甜菜
面积逐年扩大,一九八二年种植四千一百零五亩,一九八三年种植一点八八万亩,
一九八四年种植二点一万亩。
附表53: 历年主要作物种植比例
(%)




(三)历年产量变化
一九五五年农场边开荒边生产,当年粮豆获得丰收,总产量为七百二十二万二
千斤。一九五六年农场初步建成。一九五七年农场进入生产建设阶段,粮豆总产达
三千五百三十五万八千斤。一九五八年由于乡社并入农场,耕地面积扩大,加之乡
社并入的耕地多是岗地,宜种玉米,产量较高,粮豆总产骤然增长。一九五八年粮
豆总产由上年的三千多万斤,增长到八干七百八十六万五千斤,比上年增长百分之
一百四十八点五。一九五九、一九六○两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农场粮豆总产大幅
度下降,一九六○年粮豆总产下降到六千七百五十三万八千斤,比上年降低百分之
三十。从一九六一年到二九六六年,风调雨顺,天时有利,粮豆总产每年平均增长
百分之二十三点九,一九六六年粮豆总产量达二亿三千三百二十五万二千斤。一九
六七、一九六八两年粮豆总产量继续增长,达二亿八千六百多万斤。一九七二年至
一九七九年,连续遭受旱灾,其中一九七八年为特大旱灾,粮豆总产量平均每年下
降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一九八○年年景正常,为三亿八千九百万斤,一九八一年至
一九八三年,除一九八一年遭严重秋涝减产外,其余各年粮豆总产量均有大幅度增
长,一九八三年达三亿二千九百七十八万斤。
建场三十年来,农场粮豆总产提高很大,截止一九八三年,粮豆总产量是建场
时的四十五点六倍。但是,从全面分析,农场的农业生产一直是单产不高,总产不
稳,起伏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垦建失调,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在很大程
度上依附于自然,正常年景粮豆总产量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速度增长,遇到灾年则
大幅度下降。主要的经验教训是:缺乏统筹安排,遇旱思灌,逢涝想排,未能作到
排、灌结合。一九八○年,农场认真总结了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山、水、
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方针,决心要建设涝能排、旱能灌的百万亩稳
产高产田,以彻底改变农业生产被动状况。
附表54:(见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