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技术 (一)轮作、轮耕制度的演变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年,农场实行的是连年耕翻耕作制。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连年
耕翻使土壤有机质迅速下降:结构变坏,耕性变劣,坷垃增多,不利保苗。一九六六
年,参照兄弟农场的经验,实行了大豆耙茬种植小麦的耕作方法。此后,通过实践又
进一步发展了玉米耙茬种植小麦或大豆的耕作法。在轮作上实行了“麦—麦—豆”的
三三制。岗平地区实行了“麦一玉一豆”轮作法。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连续遭受涝灾。为减少涝情,争取丰收,农场采取了以
小麦伏翻,大豆秋翻,翻后整地,秋、春耙茬的轮耕法。伏秋耕翻,可以翻埋根茬,
调节松紧,截断底墒,缓冲涝情。春秋耙耢能灭草调墒,平碎土块,为确保苗床创造
条件。
历年粮豆单产、总产统计表 (斤、万斤)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年连年干旱,农场采取了按墒情确定耕作的新措施。在缺
墒旱年,采取与“麦—玉—豆”轮作制相适应的耕作法,即麦茬伏深翻(深耕或深松
二十六至二十八公分),玉米茬浅耕(原垄耙茬或浅松十八至二十公分),豆茬浅耕(耙
茬或浅耙茬十二至十五公分)。采取与“麦—麦—豆”轮作制相适应的耕作法,即麦
茬伏深耕二十七至三十公分,麦茬伏中耕十八至二十公分,豆茬浅耕十二至十五公分。
多墒涝年,采取与“麦一玉一豆”轮作制相适应的耕作法,即麦茬伏深耕(深耕或
深松二十七至三十公分),玉米中耕(中耕或中松二十至二十四公分),豆茬浅耕(耙茬
或松耙十五至十八公分)。采取与“麦一麦一豆”相适应的耕作法,即麦茬伏深翻(深
翻或深松三十至三十二公分),麦茬中耕(中耕或中松二十二至二十三公分),豆茬浅
耕(耙茬或浅松十八至二十公分)。
建场三十年来,由于旱涝交替出现,通过生产实践,不断摸索和探索,逐步形成
了适应农场地区土地自然条件的轮作、轮耕制,对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种植方式及密度
农场作物种植主要是采取清种方式。小麦行距十五公分,播幅为七点五公分。三
十公分至四十五公分的宽行距只在部份生产队或种子试验田里使用。大豆行距原以六
十公分为准,一九七七年以后,逐渐向缩垄增行的方向发展,四十五至五十公分的行
距成为主要的播种方式。八十年代随着化学除草剂的推广,大豆三十公分行距的窄平
播法有了一定的发展。玉米、高粱的行距一直是七十公分。
随着种植方式和栽培品种以及条件的变化,作物的密度也发生相应变革。小麦常
用密度,中熟品种为六百五十至七百万株/垧,早熟品种为七百至七百五十万株/垧。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喷灌面积的扩大,引起栽培技术的一系列变化,其中种植密度中
熟品种的保苗株数降为五百五十至六百万株/垧。大豆密度自六十年代以来都是三十
五至四十五万株/垧。玉米密度从一九六○年以后,提高到了三至三点五万株/垧。
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品种改变和施肥量增大,玉米密度提高到五至五点五万株/垧,
早熟品种提高到6.5至7万株/垧。谷子的密度为120—190万株/垧。高粱为8—12万
株/垧。 (三)播种、田间管理及灌溉根据农场地区的自然条件,小麦的最宜播期为
三月末至四月中旬;大豆为五月上旬至六月初;玉米、高粱等为四月末至五月上旬。
遇到灾年,播期下限小麦为四月二十日,大豆为六月二十日,玉米为五月十五日。
播种深度以墒而定,一般情况小麦为二至四公分,大豆为四至六公分,玉米为五
至十公分。防止草荒始终是田间管理的重点。六十年代创造了机械化综合灭草新技术,
对防止草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八十年代由于化学除草新技术的引进,化学灭草逐渐
成为主要灭草方式。目前,化学、机械、人工三结合的灭草方式,对大豆、玉米的杂
草防,除具有显著的效果。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推广的大豆苗后除草剂、氟草除、拿扑
净对消灭豆地杂草起着很大的作用。
化学除草剂的用量经过多年的实验和总结经验,初步确定:麦田,零点七五公
斤/垧2.4—D丁酯;大豆,一点二至一点五公斤/垧氟乐灵(纯量),三公斤/垧灭草
猛(纯量)二点五至四公斤/垧拉索;玉米,二至三公斤/垧阿特拉津。
在施用除草剂的实验中还逐步形成了一套化学灭草的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使化
学灭草新技术日臻完善。
一九七八年五分场二队引进美国园型喷灌机以来,喷灌技术日益成为农业高产的
重要措施,通过多年的试验基本上确定了一套喷灌技术:小麦适时早灌坐胎水,即三
叶期土壤水分在百分之二十二以下时灌水三十毫米左右,重灌缓灌拔节水,在拔节后
土壤水分在百分之25—27以下时灌水50mm左右。大豆在盛花、结荚初期土壤水分在
27%—28%以下时灌水30—50mm左右,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全场灌水面积八四年
达到14.8万亩(作业面积),增产粮豆1.038万斤。
附表55:
历年喷灌面积统计
(四)收获方法
建场以来,小麦、大豆以机械直接收割为主。六十年代以后逐步推广了小麦分段
收割。七十年代以后又推广了大豆分段收割。玉米、高粱、谷子的收割,一直以人工
为主。近年来农场引进一些玉米收割机器,在部分生产队开始使用。
(五)植物保护
1、拌种:七十年代中期,多采用0.2%的赛力散加0.3%的“六六六”。主要防
治根腐病和地下害虫。以后又改用“六六六”加多菌灵(各百分之零点二至零点三)对
防治多类根腐病、黑穗病和金针虫害,具有较好的效果。八十年代普遍采用0.2%拌
种双湿拌种。
2、防治粘虫:粘虫大面积发生有过四、五次。到一九六四年已形成了一套测报、
防治的方法,使用飞机喷洒敌百虫粉二十公斤/垧DDT乳油一公斤/垧或DDV乳油一公
斤/垧可把粘虫消灭在三令前。
3、对玉米螟虫的防治:多年来,采用黑光灯诱蛾,药剂封躲,施颗粒剂,以及
飞机撒药等,近年培育了赤眼蜂等防治方法,但还不能根除。
(六)种子
建场初期,农场就建立了农业试验站,开展了优良品种试验和扩种工作,随着
国家育种事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更换生产用种,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使生产
用种的种质、品质和数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对促进生产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农场生产用的主栽品种,大致五至十年更换一次。六十年代中期全场良种化面
积已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小麦:建场初期主栽品种是由苏联和美国引入的春麦,如留切森斯、松花江1
号、明尼2075、C112302、CT503等,多数具有无芒、杆强、口紧、粒小、较抗病等
特点。六十年代以原东北农事实验场培育的合作六号、东农101为主,搭配品种有
辽春一号、安徽九号、克强等品种,具有口紧、耐密植、产量中等水平的特点。
七十年代以克刚、克丰一号(克要)为主栽品种,搭配钢107、免849等品种,品
种特征向喜肥、大叶、高产、抗病方向发展。八十年代以克丰三号为主栽品种,搭
配克丰二号、钢107、免849等,在岗平地区的栽培品种向易茬、中杆、耐水肥、高
产抗病方向发展。
一九八○年前后小麦品种结束了过去多、乱、杂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以中熟品
种为中心,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的合理品种结构<其中早熟品种占百分之二十五,
中熟品种占百分之六十五,中晚熟品种占百分之十),对适应不同地区调节丰歉,
稳定产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玉米品种: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以白头霜,黄金塔等早熟当地品种为主,一九
六四年正式引种黑玉71、黑玉53、黑玉79、东农232等双交种,经过几年的试验、
示范,基本上确定了生育期适宜,产量高的东农232为农场主要推广品种,并通过
大量的技术传授、业务指导评比检查以及多次南繁等工作,建成了大面积的自交系
繁区、杂交制种区,形成了一整套玉米杂交种生产系列,保证玉米种子连续不断供
应。八十年代进一步完善成为总场穗行比较,套代自交生产原种,穗行繁殖生产原
种,分场隔离繁殖自交系,生产队杂交剖种的生产程序,进一步提高了自交系的纯
度和杂交种的质量。
大豆品种:一九六五年以前生产上以黑龙江41、荆山璞、满仓金品种为主,其
色泽、抗倒伏、丰产性等方面都较差。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推广合江农科所培育的合
交六号、东北农学院的东农四号、黑龙江农科院培育的哈钴1118等品种。七十年代
黑农10号,八十年代的合丰23号都在生产上起过很大的作用。大豆的早熟品种长期
以黑河三号、丰收十号为主,八十年代红兴隆管局科研所培育的红丰三号则占有较
大的比例。水稻品种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有石狩白毛、合江14号、普选l号等品种,
八十年代推广了有杆强、早熟、抗稻瘟病强等特点的合江 19号、合江20号、垦稻
三号等优良品种。
附表56:历年小麦、大豆、玉米品种结构。
小麦品种结构示意图
大豆品种结构示意图
玉米品种结构示意图
(七)施肥
①土壤肥力的演变。随着土地开垦,由于用养结合不好,土壤自然肥力逐年下降。
一九六○年土壤普查,全场平均土壤有机质为百分之六点零三六,全氮为百分之零点
三九,全磷为百分之零点三五零七。一九七四年全场土壤普查,平均有机质为百分之
四点三七,全氮为百分之零点二七七,全磷为百分之零点一七五八。一九七四年与一
九六零年相比,有机质下降为百分之二十七点五,全氮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二,全磷下
降了百分之四十九点九。一九八○年在部份分场、生产队进行了土壤调查,其中,六
分场土壤有机质为百分之四点五四六,比一九七四年降低了百分之六点二二,全氮比
一九七四年增加百分之零点二一,全磷比一九七四年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八点八。
②建场以来的施肥情况。农场从一九五九年起逐步施用有机质肥和化肥。有机质
肥在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五年间施用量较少,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开始增施农家
肥,每年都发动群众大搞积肥和造高温肥,以及制造颗粒肥。一九七七年以后,积造
有机质肥的数量逐年减少。(附表57见117页)
增施化肥是农场生产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经多年试验,在正常年景每斤化
肥增产粮食五至十斤,效果十分明显。六十年代以来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以小麦为
例,垧施用量由六十年代的一百五十公斤,增加到八十年代的二百五十公斤,灌水高
产田达到三百公斤以上(亩用纯量二十斤以上)。
在施肥技术上,八十年代推广小麦氮、磷种混施,超量氮肥播前施入,p/Nee零
点九至一点一。垧施二百五十公斤,施肥量的确定,参考土壤养分速测含量分级增减
施入的氮磷养分。大豆推行以磷为主,磷氮配合,P/Nee二至二点五。垧施一百至一
百五十公斤,侧三深五的施肥方法。玉米种肥以磷为主少量配氮,大量氮肥追施的文
法,P/Nee零点三至零点四。垧施三百至三百五十公斤。
历年施用农家肥和造肥情况
此外,微量元素、生长激素的使用也有很大发展,钼酸铵拌大豆种从七十年代开
始就已成为常规生产措施,稀土微月巴在小麦上施用一九八四年达到三十九点二万亩,
卅烷醇的施用面积一九八四年达六十五点一万亩,硼肥的施用提高了洼地小麦的结实
率。
③土壤培肥
随着开垦年限延长,土壤自然肥力下降的趋势日益显著。用养结合,培肥土壤的
意义越来越重要,在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肥改土的试验,因受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
的限制未能推广。到七十年代末采用茎杆还田的技术,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对减缓土
壤肥力减退的速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明显的效果,据五分场二队从一九七八年开
始茎扪--还田,到一九八四年测定,土壤有机质增长百分零点一三,地温提高零点三
摄氏度,土壤容重降低零点零二三克/立方厘米,表层土壤渗透性提高一点零三毫
升/分钟。一九八○年全场茎杆还田面积一千三百二十市,一九八二年三十三点五万
亩,一九八三年四十万亩。
附表58:
历年施用化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