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食管理 农场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建场头十年,每年平均产粮)九千三百
三十九万斤,到一九八四年粮豆总产达三点五亿斤,增加三点七倍。
一九六七年以前,全场粮食是集中在分场管理,一九六八年以后,生产队逐渐建起了晒场,
由集中过渡到分散管理,到目前全场有九十七个生产队晒场,八个分场粮库,一个总场粮库。
粮食保化队伍不断壮大,业务素质逐年提高。粮食检验员由建场初期的七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
四十一人;粮食保管员由初期十六人发展到目前的一百一十九人。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粮食专业
网络。
上交粮食管理。一九六○年以前,农场上交粮是向国库交粮,采取“坐库收购”的方式,
收交之间矛盾很多,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一九六○年起,将兴隆国库划归农场管理。每年收粮
季节,粮库组成工作组到各分场晒场,采取就地检质、检斤收购方式,减少了层次,简化了手
续,减轻了国库的压力,提高了收购质量。一九六五年,撤销了兴隆国库,又恢复向国库交粮,
农场粮食科成立交粮驻库工作组,直接掌握交粮工作。经双方协商,改为“场评库核”的办法,
由农场定量装袋、检斤,粮库抽查复验。由于农场多年来始终向国库交好粮,快交粮,多交粮,
优质粮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赢得了国库的信誉。
内销粮的管理。一九六八年以前,各分场的内销粮由分场集中管理,数量大,不易管好。
一九六八年以后,各生产队设专职粮食保管员,负责保管本队的内销粮。分场则改为只保管分
场部的内销粮。一九六九年,总场建立了场直粮库,负责保管总场范围内的内销粮。经过此次
调整,全场职工的口粮供应、品种调剂、内销粮管理都向正规化方面跨进一步。
一九七七年以前,粮食采用穴、囤保管,每吨粮保管费达十二元至十七元,而且很不安全。
一九七七年,兴建了仓库六十八栋,土园仓一百四十七个,金属仓三十一个,增加了贮存量,
降低了保管费用。
随着管理机构的健全,管理制度的完善,计统、供应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管理办法。
从一九七七年起,农场恢复丁粮食科,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粮食管理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
附表87:
友谊农场历年上交粮情况
附表88:
友谊农场历年内销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