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妇联

第三节 妇联


妇联组织沿革友谊农场妇联始建于一九五九年初。建场初期,农场女职工及
家属都较少,随着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职工人数的不断扩大,家属也逐渐增多,特别是
集贤县四乡并入农场,使农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农场于一九五九年成立了妇
女联合会,配备了专职妇女干部。
一九六○ 年农场建立县制,成立了县妇联,友谊镇也建立了妇联。一九六三年撤销友
谊县建制,妇联与工会合署办公,妇联主任由工会副主席兼任,同时配备一名女工委员。
一九六四年恢复友谊县建制,县妇联配备三至五名专职妇女干部,各乡、镇也配备了专职
妇女干部,各生产队妇委;会配备了兼职妇女干部。“文革”时期,农场的妇联工作由县
革委会群工委妇女组具体负责。一九六九年组建十八团,按部队建制,十八团不设妇女组
织,由组织股一名干事具体抓妇女工作。这一时期强调了妇女干部进各级领导班子,全团
有一百六十多名妇女干部分别担任营、连级职务。
农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各地一律恢复妇女组织的指示精神,于一九七五年恢复了妇联
组织,配备了专职妇女干部,直至一九八四年。
随着农场妇联组织的建立,各分场及生产队的妇女组织也相应建立起来。一九六六年,
全场共有分场级妇联十四个,队级妇委会二百二十五个,配备专兼职妇女干部十七人。到
一九八四年,除总场妇联配备三名专职干部外,一至十分场、林场、煤矿等二十四个单位
都建立了妇联组织,生产队级建立了三百零八个妇委会,配备专兼职妇女干部三百三十名。
妇女在农场建设中的作用友谊农场建场以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妇女人数的逐渐增多,妇
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妇女在农场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
已成为农场各项事业的“半边天”。
全场成年妇女三万一千人,女职工一万七干六百余人,其中女干部一千三百零八人;
女教师九百八十八人;女医务人员四百九十人;女科技人员二百五十人;家属一万二千余
人。这些妇女分布在农场各行各业,为农场的建设辛勤的工作着。早在建场初期,不少女
工、女知识分子、女科技人员,女翻译等就从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纷纷来
农场参加建场工作,其中有的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子女,有的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的女儿,
蔡畅同志的女儿李特特、著名劳动模范耿长锁的女儿耿素娟等都是建场时的骨干。她们不
怕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和男同志一道参加开荒建场,涌现了不少英雄和模范,如五十年
代的刘瑛、董延兰,六十年代的费立英“三八”机车组,七十年代的九分场三队“三八”
机车组、煤矿女子掘进队和农业战线上的铁姑娘队等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农场的职工家属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建场以来,农场一直注意发动家属参加农场
的各项活动,发动家属参加生产建设。农场曾组织过一百二十多个家属生产队,有七千多
名家属参加集体生产,她们走出家门,种地、办工厂、开饭店、搞编织、做被服、理发、
修鞋、照像、烫发,办了许多事业,其中两个家属基建队,不仅能盖平房,还能盖楼房、
厂房,家属五队曾多次受总局、管局的表彰奖励,兵团时期曾受过沈阳军区的表彰奖励。
广大家属参加农场建设,不仅培养了热爱劳功的品格,而且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活
跃了市场,增加了个人收入,改善了职工生活。家属每年总收入一般四百元至六百元,最
多干元左右。三中全会以来,一大妇女响应勤劳致富的号召,积极发展家庭副业,搞好承
包责任制。在一九八四年召开的妇女勤劳致富经验交流会上,四分场十二队家庭奶牛场场
长纪春荣、九分场加工厂女工种淑芳等介绍了经验。
为了调动广大妇女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挥妇女的聪明才智,在不同的时期,在
妇女群众中开展了劳动竞赛,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都搞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竞赛活
动,收到了好的效果。七十年代末,开始在全场各条战线上开展了“三八”红旗竞赛活动,
制定条件,划分赛区,检查评比,总结经验,大张旗鼓地宣传了各方面的典型。省“三八”
红旗手孙庆荣、姜之英,省劳动模范张秀英、妇女标兵张美良、劳动模范吕淑云、白凤琴
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的先进妇女典型。广大妇女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层层有标兵,行行
有模范,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三八”红旗手的局面。到一九八四年,涌现
省妇联命名的“三八”红旗手二名,总局“三八”红旗手二十一名,管局“三八”红旗手
九十六名,农场“三八”红旗手一千零九十七名。
为了不断提高妇女的素质,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农场妇联还注意发动妇女学科学、
学文化、学技术,提高妇女的技术业务和专业水平。如商业系统的售货技术表演赛、医院
的技术选拔赛、教育战线的观摩教学等,许多妇女取得了优异成绩。
党的十二大以来,农场妇联在发动妇女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好家庭”
活动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始终注意结合形势,对妇女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妇女
们的政治思想觉悟。近几年组织发动妇女参加“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妇女们在治理脏、
乱、差,承包五保户,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九七九年以来,
农场妇联把开展“五好家庭”活动当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抓。通过开展“五好家庭”
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妇女精神面貌的改变,涌现出许多民主和睦的好家庭,孝
敬公婆的好媳妇,教子有方的好妈妈,受人尊敬的好婆婆,体贴妻子的好丈夫,受人称赞
的好女婿。共涌现省妇联命名的“五好家庭”一户,总局命名的“五好家庭”三户,管局
命名的“五好家庭”二十三户,农场评出“五好家庭”三千多户,其中“五好家庭”标兵
五十六户。
妇女们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在农场计划生育活动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起到了
很大作用。
托幼事业的发展友谊农场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职工家庭以双职工居多,因此托幼事
业的发展在农场建设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农场的托幼工作始于一九五五年,随着农场事业
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九五五年建场时仅在总场部设一处托儿所,入托儿童二十名,设
备比较简陋。一九五六年农场建成,职工子女增多,各分场、生产队也开始建立托幼组织,
总场幼儿园正式建成,并实行了寄宿制,开展了幼儿教学。一九五八年以来,各分场、生
产队托儿所越办越好,入托率越来越高。一九五九年农场培训了六十名保教人员,充实到
各托儿所。一九六○ 年国家经济暂时困难,一部分女工精简回家,入托率下降。一九六三
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托幼工作又开始恢复,进入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总场幼儿园、
九分场三队托儿所为托幼工作的先进集体,曾受合江地区、东北农垦总局的表彰奖励。
“文革”时期托幼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九七○ 年全场儿童入托率达到最低点,托幼工
作处于无人管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成立了儿少委员会,设儿少办公室,分
工由妇联牵头配合文敦、卫生、工会等有关部门,共同抓好托幼工作。儿少委员会第一次
会议决定,首先抓好总场幼儿园,带动全场托幼组织的发展和提高。总场幼儿园原是一个
比较正规的幼儿园,“文革”中受到很大破坏,一九七九年开始整顿、恢复、提高,首先
健全了领导班子,增添了设备和大型玩教具,修筑了围墙,盖了教学楼,充实提高保教队
伍,招考、提拔和从幼师班毕业生中调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幼师十六名,调入年轻
有文化的保育员二十多名,并多次组织园领导干部、保教人员去外农场、佳木斯、哈尔滨、
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参观学习,并成立于教学研究组织,采取互相听课、试讲,
开展教学研究等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激发了保教人员的积极性。她们自力更生制做了
大量玩教具,根据孩子的特点利用教具进行儿化、直观教学,她们还开展了幻灯、木偶、
录音等现代化教学。由于广大保教员的努力,她们的音乐、体育、语言、美工、常识、计
算等六课教学受到上级领导和外来参观观摩同志的一致好评。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也有
了很大发展,配备了两名专职保健医生,建立了保健室,制定符合科学育儿要求的保健制
度,该园的幼儿营养食堂用科学配方调节膳食,使入托孩子的身体均达到健康标准。幼儿
园变化大、发展快,由原来一百多名儿童发展到三百多名,分八个教学班,两个婴儿班,
六十多名教职员工。一九八○ 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一类园所,受到省儿少委员会的表彰和奖
励。随后几年又分别受到省政府、省总工会、总局、管局的表彰、奖励,成为垦区的示范
幼儿园。一九八二年农垦总局、红管局工会女工部,先后在农场召开了托幼工作现场会。
上级妇女组织,还经常组织保教人员和女工干部来场参观观摩教学。几年来垦区内外来参
观观摩的达五百多人次。在狠抓总场幼儿园做为示范单位的同时,狠抓了全场托幼组织的
普遍建立和提高。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每年培训保教人员一至二次,同时观摩总场幼儿园的
“六课”教学,并组织各园所保教人员和领导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举办教具展览,评选
优秀保教员,开展托幼组织百分升级赛活动,每年进行检查评比,表彰奖励。这样全场托
幼组织有了飞跃发展,由七十多个增加到一百多个。一至九分场、水利公司、煤矿、修造
厂、职工医院和部分生产队都新盖和扩大了房舍,增添了大型玩教具,配备调整了符合条
件的保教人员,开展了“六课”教学,同时农场教育中心狠抓了学前班的发展和提高,这
样,使三至六岁的学龄前儿童都受到了良好的学前教育,到一九八四年除总场幼儿园、修
造厂幼儿园被总局、管局验收为一类园所外,另有一分场、五分场、六分场,八分场、九
分场、水利公司幼儿园按总局百分升级赛标准达到二类园所。到一九八四年全场共建一百
三十六个托儿所,九十三个幼儿园(班),入托园儿童五千七百八十七名。入托率百分之
五十六。保教人员四百一十六名,其中幼师一百三十二名。
附表148: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四年培训保教员统计表


农场历届妇联主任名单(见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