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荒原史略
第七编 社会
第三十七章 荒原史略
国营友谊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中部的沼泽地边缘。建场前是一片人烟
绝少的千古大荒原。据考证,这片荒原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属于肃慎国之部。据《左传》
记载:“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对于肃慎国的疆极有两种说法,在晋书《四夷传》中记
载是:“在不咸山(长白山)去夫余可六十日,东濒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黑
龙江)。”在《夏本正义》里引《括地志》曰:“东极北各抵人海。”虽然二者说法不一,
但都说明肃慎国的土地辽阔。国营友谊农场所处的荒原属远古肃慎国的一隅。
在这片荒原上,很古的时候,就有少许土著民族——黑斤族(今赫哲族)人活动,终
年过着渔猎生活。今九分场在一九五九年兴修水利时曾挖出古代的船木,佐证上述说法不
假。清朝时,为加强东北边境的国防,抵御沙俄的骚扰和入侵,于一九一0 年(宣统二年)
在黑龙江边缘地带设立了富克锦镇(今富锦县)派清兵驻镇。富克锦隶属临江府(吉林省)
管辖。这片荒原属富克锦版图。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东北大军阀张作霖为开垦荒地,增加税银,扩充军备,下
令允许破产农民来荒原种植鸦片(大烟)。于是,许多破产农民纷纷来荒原开垦荒地,种
植鸦片,苦谋生路。久而久之,在头道林广(今富锦县境内)和柳大林子(今九分场境内)、
三道岗(今七分场)等地开始有了人烟,
当时,富锦县是这一带荒原上唯一的城镇。散居在这片荒原上的农户,为换取生产、
生活用品,把粮食运往富锦出售。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一条运输线一一宝(清)富(锦)
公路。名为公路,实为土路。这条公路在七十年前(一九一四年)贯通三道岗、康家店
(今五分场一队)、三聚东,(今四分场场部)、柳大林子直达富锦县。至今这条公路的
遗迹尚存。康家店、四海店、三聚东等地名就是当时设在这条公路旁的打尖小店。以后,
逐渐在小店的周围聚集了一些前来开荒的破产农户,荒原上的人烟渐渐多起来。
早些年有段歌谣:“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形容富饶美丽、自然资源
丰富的荒原。但是到了,一九三0 年,日寇侵占东北,铁蹄踏进了荒原,在三道岗、兴隆
设立了伪警察分署、伪开拓团。从此,荒原上的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我东北抗日联军三军、五军在七星、三道岗、套河、柳大林子一带游击抗日,杀日伪,
捣毁伪警察署,给日寇造成极大威胁。伪康德八年,日寇关东军驻富锦司令官广野,为消
灭抗联,断绝我抗日军民的联系,下令武装并屯,把荒原上的森林伐尽烧光,把荒原变成
了没有人烟的绝境。
日寇投降后,荒原曾一度复苏,人烟又多起来,但是,匪患却猖獗起来。兴隆、三道
岗、七星一带,李延会、李远生、李大脑袋、姜大巴掌以及宝清等土匪队,盘踞荒原,各
霸一方,残害人民。
一九四六年春,东北民主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部队)进驻荒原,剿匪清霸。同
年四月,在兴隆镇打响了消灭李延会残匪的战斗,经过激烈战斗,消灭了残匪,活捉了土
匪头子李延会。一九四六年,中共松江省委曾派遣土改工作团进驻兴隆、三道岗,发动群
众,开展土改、反霸清匪运动,建立民主政权。从此,荒原又回到了人民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三江平原的开发和建设,一九五三年曾派遣中
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宋达泉教授率领考察组进荒原考察。同年,黑龙江省在三
道岗地区创建了三道岗农场。一九五四年,国务院决定在三道岗地区建设大型谷物农场—
—“国营友谊农场”。从此,千古荒原苏醒了,并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了历史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