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著名村屯考
第三十九章 著名村屯考
兴隆镇的变迁
兴隆镇,现在是农场一分场场部所在地,地处农场最西部。它象一块翡翠,紧紧系在
友谊至集贤县的公路、铁路两条纽带上,加之南部双鸭山矿务局七星、新安两大煤矿,车
流如水,颇为繁华。
兴隆镇自有人烟起,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一九0 一年(光绪二十七年),兴隆镇的地
面上已有十几户人家。他们用镐头开垦少量的土地,人工拽耧耕耘,以种地为主,自耕其
食,生活安宁、平稳,尤若天外之国。
当时的住户,是本分的农民,至于他们的来源,大多是受灾后寻生而至。
一九一五年左右,兴隆镇的人家日渐增多,已达几十户。由于生活所迫,农民日常生
活需要的豆油、食盐等日用品,只好用粮食到外地换取,而唯一的对换处只有松花江下游
的富锦县。没有马匹和车辆,农民只好肩背粮食,踏着冰雪之路,来往于富锦兴隆之间进
行简单的交换。由于夏季草原水深没膝,无法通行,所以严冬季节是交换的最盛时期,但
也有人冻死在冰天雪地里。
一九二五年以后,兴隆一带出现了洋犁(即铁犁),给开垦土地带来了极大方便,大
片土地很快被开垦出来,仅三年多时间,被开垦的土地已达千垧。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也随之要有相应的保证。从一九二八年起,出现了简易粮
油、烧酒、生产工具加工业。生产工具简易加工,主要有一家绰号“刘铧尖”的铁匠铺。
刘家铁匠技艺高超,远近闻名,三道岗、七星屯一带的农民,大多数到刘家铁匠铺修理农
具。农具修理主要是吻接使秃或折断的铁犁铧尖。刘家铁匠铺的出现,解决了当时生产上
较大的难题,起到了促进、发展生产的作用。“刘铧尖”铁匠铺的名字是凭技艺在农民中
相传所得,是兴隆镇人民对他的纪念。此外,烧酒业有三、四家,较有名气的是李向阳烧
锅,每天可出几十斤好酒,远近闻名,农民纷纷前来用粮食换取。榨油业只有地主夏金相
一家,买卖兴旺。榨油工艺粗糙、笨重,采取木榨,靠悠荡锤的起落重力榨油。
为了丰富生活,小商贩也逐渐发展起来。买卖兴旺的有福玉祥、王胜东两家小商摊。
商贩主要贩些农民生活用品,如食盐、酱油、针线、陶器等。这些小商贩对当时的生产发
展,活跃、丰富农民生活起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兴隆镇周围的居民越来越多,有租种或自己买土地的农民;也
有专跑小买卖的小商贩;还有开设其它加工业和小吃部的小业主等。一九三0 年前,兴隆
镇的周围已有十几个自然村落,上百户居民,其中较大的村子是谢家大屯。谢家大屯距兴
隆镇五里多路,屯中由谢家大地主主宰。谢家家大业大,几代同堂,每年雇佣长工几十人,
大车数辆,土地上百垧。兴隆镇里设有谢家粮栈,谢大屯村凭借谢家门户势力而得名。
兴隆街里买卖兴隆,引起四方注意。由于土地不断被地主占有开垦出来,农民便进行
租种或变卖。在租种、变卖、占有土地时,必须向国家设在当地管辖的政府领取地照(即
土地证明),在办理这些手续时,涉及地名、村名,当事人根据一些传言和兴隆镇里买卖
兴隆情况,逐渐使用“兴隆”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在“兴隆”的后面加上镇
字,逐渐明朗起来,形成了自然村名“兴隆镇”。它被启用的年代,大约在一九三0 年以
后。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后,在兴隆镇设立了伪警察分署,残酷地统治人民,
兴隆镇人民惨遭日寇的抢掠,生活日益下降,民无宁日。
一九四○年,日寇为了对付抗日游击队的袭击,切断地方人民群众对抗日游击队的支
援,进行了烧、杀、抢等灭绝人性的血腥“并屯”。烧毁了兴隆镇附近居民的住房,居民
一律被赶入镇里,违者杀头,农民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农民被赶入镇里后,周围修起了丈
八高的围墙,墙角下挖出两丈宽、一丈深的城沟,城墙四周安有重型土炮,城门日夜有兵
把守、。农民出入一律清查盘问,以防群众与抗日游击队来往。兴隆镇的人民就是这样在
敌人的屠刀下过着如此屈辱的生活。
一九四五年九月,日寇投降,压在人民头上的乌云被驱散,曙光初露,兴隆人民从日
寇的屠刀下解放出来。农民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犁开新生活的沃土,撒下希望的种
子。
一九四六年春,为解放东北,消灭地方的残余土匪,一支解放军部队追击李延会残匪,
打到兴隆镇。残余土匪退缩在兴隆镇里,依仗城墙土炮,负隅顽抗。战斗打得十分激烈,
从早晨持续到日落时分,解放军战士百余人英勇牺牲。在三道岗出生的警卫战士张殿臣在
这次战斗中牺牲。
一九四六年二月,中共松江省委书记张闻天亲自派出东北军政大学二百名学员,组成
以叶明同志为政委的土改工作团,进驻富锦县第九区兴隆镇,开展土改肃匪工作。土改工
作团进驻兴隆后,发动群众开展肃匪除恶斗争。在群众的检举揭发下,镇压了潜藏的土匪
头子韩子彬,活捉了土匪大子李远生及其老婆李天女和李远生的三个土匪侄子,在群众的
义愤中,一齐就地枪决了。随后,又枪毙了做恶多端的地主徐喜伍。肃匪除恶工作的开展,
消除了群众怕地主分子卷土重来的顾虑,平分土地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兴隆人民在土改
工作团的领导下,于一九四八年后,逐渐组织起了小型生产合作组和大型合作组,在这片
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农民自愿合作的生产形式。
一九四八年二月,土改工作团完成了土改工作任务,撤离兴隆镇。分别时,土改工作
团的同志按部队的纪律,把借用老百姓的东西一样样还清,并为住户挑水、扫院子、送肥。
乡亲们知道即将分别时,依依不舍,含泪相诉离别之情。妇女们提着鸡蛋篮,蒙上红布,
以示郑重,赠送给土改工作团的同志。启程时,乡亲们套上马车,相送一程又一程,队员
走了很远,乡亲们还在公路上挥手告别。
土改后,兴隆区已经统辖邹集、爱林、和平、力华、团结、合发、中新、猴石、万金
甲、新民、德胜、兴隆、佐城、自卫等二十几个村屯。一九五四年春,兴隆区在二十几个
村中,又一次组织起了三个初级社,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又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合作形
式。
一九五四年冬,国务院决定在兴隆镇以东十五公里处建设一个大型谷物农场。指挥部
设在兴隆镇,受到了兴隆镇地方人民政府的热烈欢迎。从此,兴隆镇更加热闹起来,成了
建设农场的转运站。一批批建场物资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运到兴隆镇,一批批建场人员前往
这里报到。兴隆镇人民立即为指挥部腾房子,帮助运卸物资,为勘测人员介绍当地自然情
况,踏着冰雪给勘测人员带路,供销社在关键时刻为农场建设提供应时日用品。兴隆镇人
民为农场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九五五年秋,兴隆区在自己村成立了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六年撤消
兴隆区,成立了三个乡,兴隆为中心乡。
一九五八年九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兴隆乡在一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声中,成
立了人民公社,赵运忠为公社党委书记,孙秉东为公社主任。
友谊农场建成后,与兴隆人民公社的关系非常密切,每到春播、麦收、秋收时节,农
场都派出机械力量支援公社的生产,特别是农场的科学种田对公社影响较大,兴隆人民公
社实行农场科学的密植耕作法,使粮食逐年获得增产。兴隆人民公社历时一年后,于一九
五九年十月四日,经中共黑龙江省委和中共合江地委批准,过渡到友谊农场,编为第十分
场。全公社当时共有土地十万亩。从此,兴隆人民从集体所有制跨入全民所有制,全体社
员成为农场正式职工。一九六八年六月组建兵团,十分场被编为十八团一营,一九七七年
恢复农场建制,编为一分场,现有耕地面积—卜八万七于零四十五亩。
七星屯的来历
七星屯地处七星河上游北岸,是农场西南部的八分场场部所在地。
七星屯是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村屯。一八八二年左右,吉林省怀德县赵、管两姓的大
户人家,为过富裕日子,赶着四辆马车,携带家眷,一路千辛万苦,闯进莽莽的北大荒,
来到依山傍水的七星河北岸,即现在的八分场场部地区,支起马架,安下锅灶,升起了第
一缕炊烟,耕起第一犁沃土。自此,这里有了人烟。獐狍野鹿,成群结队地来探视荒原上
的这两家不速之客,用欢叫声迎接这片荒原上的新主人。赵、管两家落脚之后,便开荒生
产:。由于这里的土质肥沃,适宜作物生长,粮食年年丰收,猪马牛羊、鸡鸭鹅狗很快繁
殖起来,生活逐渐富裕。他们的亲戚、乡亲闻讯后,便携带家眷,纷纷沓至。人烟的增多、
土地的开垦,使这片荒原更加充满生机。炊烟四起,鸡鸣狗吠,远近皆可闻之。
到了一九一五年,七星附近的山边、高岗地处,已散居人家近百户。仅十三年时间,
发展速度之快,闻之惊人。究其原因,有这样的原故:这里的农民对日久天长的孤寂生活
感到寂寞,因此,他们对逃荒到这里的关内人特别同情,对他们关心备至,热情相助,拿
出自己的粮食,腾出住房,相勉相留,扶助开荒生产。逃荒的难民在他们的无私帮助下,
生活很快富裕起来,农民李文选携带八口之家,从吉林怀德县逃荒而来,在今八分场三队
落脚,受到一家姓王的农民的亲切欢迎,热情地为李家盖马架,拿出粮油接济生活,协助
开荒。此事在农民中被传为佳话。七星这一带荒原,水草繁茂,资源丰富。到了秋季,山
里到处都有酱红的榛蘑,丰厚肥满的木耳,褐色的猴头,鲜红的五味子;河湾任意垂钓,
白鲢、红鲤成群潜翔,嬉水飞跃。
一九二五年左右,七星一带已有三百多户人家。在这种平安的生活环境里,农民的生
产发展特别快,家家户户有耕地,平常日子离不开杀猪宰羊,家家户户养殖的鸡鸭鹅数量
之多,难计其数。秋季粮食丰收后,不用装仓入囤,堆放在场院,随用随取。牲畜的饲料
多用原粮。榨油后的豆饼无处使用,便用它烧火做饭。尽管粮食这样丰富,但是农民生活
上的日用品却十分奇缺,连火柴都无处购买,只好在灶膛里埋下木炭存火,用麻秸吹风引
火。
一九二八年前后,七星被纳入正常管理,划为富锦县第六区第五排,受富锦县统辖。
此时已出现了十几家小店铺,较为著名的有齐兴斋日杂铺。店铺门两侧高悬竖幅七尺红布
绣字幌,幌布随风飘舞,十分耀眼。其次是管凤楼医药铺,为当地农民医病卖药,深受农
民的欢迎。还有一家姓于的烧锅,每日可出几十斤好酒。当时买酒只讲兑换,一斗荞麦换
五斤酒,一斗高粱换六斤酒。最早的油坊有杨老七和姓王的两家,以后又兴起李先乔油坊。
王、李两家为竞争生意结下了怨仇,互相放火烧毁了两家油坊。栾民银匠铺凭自己手艺制
作妇女戴的耳钳、手镯、戒指等,还有齐永久,果子铺、王国兴的豆腐坊等。这些小店铺
的出现,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一九三一年日寇侵占东北后,七星一带土匪四处流串,抢劫绑票,强奸妇女,农民生
活动荡不安,十分混乱,小店铺日趋灭亡。为保护村屯安全,一九三二年,七星屯成立了
自卫团,约有十五、六人,十几亨枪,团长为张风险。自卫团团部设在今八分场二队,这
个自卫团属于地方武装。此时,农民生活走向衰败,而封建迷信活动十分猖獗,大神四处
游串,骗取财物。臭名昭著的有李喜大神,自称受名师指点,名曰:“开马办大神”(即
受名师指点,死后成仙)。每次请他跳神,要杀猪款待,大办酒席。跳神前搞一套无名的
假比武,来神时,脚踏烧红的铁鞋,手捋烧红的铁链,名曰“捋红涛”,头戴铁帽,绕场
一周。搞得。乌烟瘴气,假戏真作。看热闹的村民几乎倾巢出动。与此同时,娼妓突崛,
臭名远扬的有绰号“花狗”、“大清衣”,既是婊子又是座娼,七星泡、三道岗的伪警察
常来寻欢作乐。
为消灭日寇,保卫国家,雪去民族耻辱,一九三三年,东北抗日联军的二军、四军、
五军、六军兴起,常在七星一带开展抗日活动。三军一旅四团团长曹积玉,这位抗日英雄,
就牺牲在向阳用(今八分场九队),至今人民仍在怀念他。
一九三五年前后,盘踞在兴隆、三道岗的日寇,屡遭抗日游击队的袭击。为配合抗日
联军消灭日寇,人民群众纷纷起来支援抗日活动。今八分场九队群众:盂宪芝老人当年常
为下山搞给养的曹积王团长做饭,掩护上山,转送物资。开明绅士孙建文,排行老八,是
位怀有爱国之志的人士,常接济贫苦农民,为此农民尊称他为“孙八爷”。他在横道河子
山里开设木场,依仗自己的身份,暗地里在木场建立抗日联军物资转运站,把自己的粮、
汕、盐运往抗联密营,积极支援抗日斗争,深受抗日联军将士的敬佩。东北抗日联军军长
李延禄同志常和“孙八爷”来往。全国解放后,李延禄同志来信问询老人的身体情况,并
向当地政府要求对老人予以照顾。一九六○ 年,孙建文病逝于八分场,他的儿孙现在八分
场一队工作。
一九三九年(康德五年),盘踞在三道岗伪警察署的日寇,为了对付抗日游击队的袭
击,调用日本兴安军(蒙古骑兵团),下令实行残酷的并屯政策,把七星附近山边的三、
四百户百姓全部赶走,并到七星泡、兴隆、三道岗、自卫村、集富屯等地,烧毁房屋,使
七星这块开垦出来的土地人烟绝迹,又重新荒芜起来。
一九四四年(康德十年),三道岗伪警察署在七星设立日伪开拓团,称为“警星开拓
团”,名为拓荒种地,实属日伪的走狗,监视抗日活动。开拓团共有十户人家,全副武装,
不许农民搬入和开垦土地。
一九四五年九月,伪满州国垮台,日寇宣布投降,七星这块土地才从日寇的铁蹄下解
放出来,挣脱了屈辱生活十四年的枷锁,获得了新生。与此同时,伪开拓团弃戈逃亡,自
卫团自消自灭。从七星被日寇赶走的农民又纷纷返回故土,重建家园,新生活的炊烟又飘
溢在这块大地上。一九四六年,兴隆镇成立了地方人民区政府,七星屯归兴隆区政府统辖。
秋季,召开第一次各村、屯长会议,制定村名,宣布地方法,发动土改运动。七星屯第一
次参加会议的是农民村长李友的父亲李万金,给本村起名为“光复屯”其意是纪念解放。
参加第二次会议的是村长李友,他建议更换村名,以地方性为主,依据七星河,取七星二
字,定为“—七星屯”。此名一举传扬,直至如今。
一九四七年二月,伟大的土改运动风暴,席卷了七星屯。农民清算地主、汉奸,平分
寸二地财产。捉回了逃往七星泡的日伪警察刘警芝,此人伪满时依仗权势,作恶多端,欺
骗农民,勒索财物,强奸民女,在农民强烈的要求下,被就地枪决。七星屯在村长李友的
带领下,挖出了商人景集贤的老婆暗藏在七星屯的浮财,交农会平分给农民。
在轰轰烈烈的伟大土地改革运动影响下,七星屯由原来的十几户人家,发展到四十多
户,共有十八头牛马,按户平均分给农民,组织互助生产。一九五三年,在这块土地上,
第一次组织起生产合作组织—大兴组。同年建立了行政村,第一任村长孙跃生(现住八分
场一队)。一九五五年春,七星屯成立了三个初级社,有上七星社、下七星社、陆家垛子
社,社长由江海亭、徐财、赵文学担任。同年夏天,七星左右一带共建立十个初级社。秋
天,全部合并,变为一个高级社,名称为:星河高级社,孙跃生任主任。
一九五六年成立七星乡政府,第一任乡长王德祥、赵文亭,乡委书记迟忠兴。乡政府
没在星河社(今八分场一队),共统辖星河、兴德、红兴、哈建四个高级社,十五个自然
屯,共有耕地约二千垧。一九五八年划归农场,结束了集体所有制形式,一九五九年正式
实行全民所有制,直至如今。
万昌屯①的形成
一九0 一年,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同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
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增加了人民的巨大的经济负担,沉重的枷锁套在了人民头上。劳
动人民担不起沉重的税役,被迫四处逃荒。寻觅生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上,逃来了大批
的穷苦农民,避税躲债,稍有谋生之息,便定居下来。
注①:万昌屯,今六分场三队。
一九0 五年左右,黑龙江省三道岗地区的东南部,出现了几户逃荒求生的人家,散居
在茫茫苍苍的荒野深处,人工挥镐垦荒,开出几十亩熟地。一九二0 年,从关里又逃来一
户拥有车马的人家,姓尤,掌柜的名叫尤庆林。尤家是为过富裕日子而来。此时正是跑马
占荒的年月,尤家拥有生产工具,占据了肥沃荒原,很快开垦起来,这一带的农民便租种
尤家的土地,交纳地租。尤家凭借土地的资本,家业很快发展起来,一边务农,一边经商,
雇有几十个短工。尤家有大车七、八辆,土地近三百垧,成为这片土地上唯一有名的大地
主。随后,一家姓唐的农户又发展起来,家业仅次于尤家。
由于有了土地,人家便逐渐增多起来。一九三0 年,万昌、德勋、套河、凤林等地的
居民已达百户,土地近七百垧。中心地区主要是万昌屯,另外还有一些从关内来的游民,
他们只在夏季里到来,种植鸦片,秋季收获后,返回关内。他们多数是租种土地。
一九三一年夏季,从黑龙江省阿城县又逃荒来了苏家四兄弟,由于受灾,苏家四兄弟
背着仅有的铺盖卷,来到了万昌附近落下脚,租种尤家土地,生活十分艰辛。这年,长兄
苏万昌娶了媳妇,四条光棍生活有了生机。兄弟四人整天在田里劳动,女人在家里缝连补
缀,就连点灯油也买不起。晚上,女人借着月光编织席子赚钱。经过几年的艰苦劳动,勤
劳的兄弟四人改变了过去的面貌,买下了尤家的几亩土地,添置了生产工具,拥有两辆大
车,接着欢天喜地地时上娶了三房媳妇,变成了二十多口人家的大地主。由于苏家家业的
迅速发展,农民十分敬仰,便取了长兄苏万昌的名字定为村名,称成苏万昌屯,后来省略
了苏,直呼万昌屯。不久,又从宝清搬来姓万和姓于的两家地主,各占一方土地。一九四
零年以后,万昌屯常遭土匪抢掠,农民生活日渐衰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土地全部被满
洲国收回。苏、尤两家内部出现了分裂现象,家中出现了几个吃喝嫖赌的恶棍,家业很快
便挥霍一空,子孙们成了穷光蛋。
一九四一年,日寇在套河村设立了三道岗伪警察署分所,所长是洪连任、马座山(外
号马老太太)。伪警察分所成立后,万昌屯新发迹的地主薛茂林,投靠伪警分所,认贼作
父,摇身一变,成了万昌屯的一村之长,暗中与特务勾结,坏事干尽,长期霸占青年农民
张友林的妻子,寻欢作乐,农民对薛茂林恨之入骨。
同年秋天,套河一带遭受自然灾害,颗粒未收。一九四二年舂义出现严重饥荒,人民
忍无可忍,在农民谢奎武的带领下,聚集了十八、九名老少农民,冲进七星泡,抢了乔姓
地主(警尉)暗藏的粮食。乔警尉依仗伪警察署的反动势力,带着十几名伪警察到万昌屯
来抓抢粮的农民,万昌屯的地主薛茂林带着伪警察挨户抓人,一夜间抓走了十三人,关进
了宝清县伪警察署设立的监狱。活活饿死十二人,唯有农民的儿子十三岁的姜祥死里逃生。
为解放东北,消灭残余土匪,一九四六年旧历六月初六,八路军三五九旅一部分从宝
清追击一股三千多人的土匪队,途经德勋、万昌、凤林、套河之间的土岗时,展开了一场
激烈的战斗。战斗从中午十二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日落。后来,从三道岗又来了老五团援
助三五九旅的部队,日落时,土匪从中间撤走,三五九旅一部与老五团发生了误战。这一
误战死伤干部、战士五十多人。现在分别安葬在德勋、套河、万昌和凤林屯。这次战斗是
这块土地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一九四七年二月,万昌、套河、凤林、德勋等村开始了平分土地、斗争恶霸的土地改
革运动。万昌屯斗争地主薛茂林,平分了他的土地、家财;套河屯活埋了自卫团长大老罗,
枪毙了土匪、警察李小胡。
一九五○ 年,套河、万昌、凤林、德勋等村组织起二十多个互助组,联合生产。一九
五二年万昌屯成立了供销合作社,由边成俊、陈凤山主管,负责万昌屯周围的日用百货供
应。一九五三年,万昌屯成立了第一个农业初级社,张恩同志任社长。一九五六年三月二
十五日正式成立了套河乡,乡政府设在万昌屯。统辖凤林、德勋、套河、对面城、老菜营、
万昌屯等六个自然屯。套河乡隶属三道岗中心乡,第一任乡长王林元,乡委书记姚恩信。
一九五七年四:月撤消套河乡,归三道岗中心乡管辖。一九五八年,套河乡随三道岗乡一
同并入农场,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